Page 119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19
林 伟 牛 力 / 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在华筹办工科大学计划始末
上,该计划酝酿于中国,发起于美国,先后牵涉中美多所大学,在两国的学、商、政三界均产生了广泛
回响,故有必要从中美两国搜集史料,以构建更为完整的历史图景。 此外,对哈佛与麻省理工在华
筹办工科大学计划的探究,亦有必要置于五四前后中外教育交流热潮的历史语境中来审视。 就国
际环境而言,中华民国的建立激发了外国政府、在华教会、国外大学与基金会等组织在华开拓文教
事业的热情。 一战之后,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国际上有一股推动各国之间教育与文化
交流的潮流。 民国初年中国大学大量延揽归国留学生担任教员,课程、教学和学术风气为之一新,
在制度变革方面亦以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大学体制为参照,推动中国大学的现代转型。
此时期中外学者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① 对于五四前后中外教育
交流史的研究,学界更多地着墨于罗素、杜威等外国名家来华讲学,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燕京大
学、哈佛燕京学社等成功的合作项目,对于一些隐而不彰或失败的案例则缺少关注或深入的探
析。 ② 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此时期的中外教育交流项目往往受到多重因素互相激荡的影响,从规划
到落实的每一步也都会面临诸多现实的困难和挑战。 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哈佛大学档案馆和中国
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相关文献,拟对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在华筹办工科大学的来龙去脉进行
具体的梳理,并基于此案例探讨近代中外高等教育交流热潮中的困境。
一、 缘起:在华筹办工科大学计划的倡议与初期筹备
1920 年 12 月 15 日,在哈佛大学校内举行了一场有关在中国创办一所工科学校的午餐会。 在
16 名参会者中,有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洛威尔(A. Lawrence Lowell)、前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
(Charles W. Eliot),以及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系主任和多位教授。 此外,还有几位在中
国有工作和生活经历的人员,包括曾在中国海关供职多年,退休后居住于麻省剑桥的哈佛校友杜德
④
③
维(Edward B. Drew) 、墨贤里(Henry F. Merrill) ,正在美国从事募捐活动的雅礼大学(College of
Yale in China)湘雅医学院院长胡美(Edward H. Hume),以及耶鲁大学远东现代史教授、雅礼协会
① 参见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张雪蓉《美国影响与中国大学变革(1915—
1927)———以国立东南大学为研究中心》,华龄出版社 2006 年版;葛夫平《中法教育合作事业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年版。
② 主要参见冯崇义《罗素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田正平主编《中外
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Arthur Lewis Rosenbaum( ed. ), New Perspectives on Yenching University, 1916 - 1952: A
Liberal Education for a New China (Chicago: Imprint Publications, 2012);玛丽·布洛克著,张力军、魏柯玲译《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协
和模式》,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约翰·齐默尔曼·鲍尔斯著,蒋育红等译《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樊书华著,方堃杨译《文化工程: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人文学科的再建,1924—1951》,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王蕾《图书馆、出版与教育:哈佛燕京学社在华中国研究史(1928—195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菲利普·韦斯特
著,程龙译《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彭姗姗《五四期间杜威与中国的一段“交互经
验”》,《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张斌贤、刘云杉主编《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纪念杜威来华讲学 100 周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顾红亮编著《杜威在华学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
③ 杜德维于 1863 年从哈佛学院毕业,随即进入中国海关任职,成为赫德(Robert Hart)手下第一位来自美国的税务官。 他先后
在九江、福州、广州、天津、北京等多地任职,曾陪同李鸿章访美,得到清廷多次嘉奖。 杜德维于 1908 年从海关退休后居住于麻省剑
桥,曾担任北洋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哈佛上海中国医学校董事会秘书等职,是埃利奥特、洛威尔有关中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谋。
④ 墨贤里于 1874 年从哈佛学院毕业。 受到杜德维的招募,墨贤里与其同学马士( Hosea B. Morse)、司必立( William F.
Spinney)、客纳格( Charles C. Clarke) 四人一同加入中国海关。 墨贤里曾在朝鲜、宁波、天津、广州等地任职。 参见 John King
Fairbank, Martha H. Coolidge, and Richard J. Smith(eds. ), H. B. Morse, Customs Commissioner and Historian of China (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5)。
1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