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9

张  博 / 民国时期内蒙古畜牧生产中牧草利用方式及其改革


                               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这也使牧草的利用成为研究内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视角。
                               在历史学领域,有研究从政治史、民族史角度关注牧场及牧草的分配利用,以此分析牧区社会经济
                               发展及其与农业文明的互动 ;也有研究从经济史角度关注游牧生产中牧场分配、牧草利用等方
                                                        ①
                               面,并对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牧场变迁、牧草改良、西方牧草饲料理论和技术传播等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  ②  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领域的研究更加关注草原生态环境中,人与牧草、牲畜之间的多元互
                               动,在分析非人类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重要影响的同时,揭示人、牧草、牲畜之间的共生关系、内

                               蒙古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游牧民族的生态思想等。                       ③  部分人类学和民族学学者则关注内蒙古地区
                               牧草利用的传统地方知识,并以此分析牧区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在揭示游牧文
                               化合理内核的同时,对“农业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进行反思。                           ④
                                   虽然学界对历史上内蒙古畜牧生产中牧草利用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较大深入的空
                               间。 其一,相关研究多关注传统游牧社会时期的牧草利用,对近代关注相对较少,而且多数论著将
                               其简单归为传统游牧式的牧草利用而一笔带过。 但民国时期作为新旧畜牧生产模式的过渡阶段,
                               其牧草利用方式已经开始有一定变化,因此对这一时期相关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其二,民国时期
                               内蒙古地区已经基本形成纯牧区、农牧混合区和农业区等多元生产地域,但部分研究在分析牧草利
                               用问题时却多将其视为均质的、单一的,忽略了其多元特性。 其三,民国时期推动内蒙古牧草利用
                               改革的力量亦具有多元性(如民国政府与学界、日伪势力等),相关研究对此关注不足。 因此,本文
                               将关注民国时期内蒙古牧业生产中的牧草利用,梳理并分析其利用方式的发展变化,及改革失败的
                               原因等问题,揭示内蒙古畜牧现代化建设的艰难探索历程。


                                                     一、 内蒙古农牧区畜牧生产中的牧草利用


                                   晚清民国时期,内蒙古畜牧生产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游牧生产体系进一步瓦
                               解,并逐渐形成纯牧区、农牧混合区以及农业区多元经济经营的格局,三者均为我国重要的畜牧生
                               产地域。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乱以及政府治理能力有限等因素,使内蒙古地区畜
                               牧业既没有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也没有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在此背景下,内蒙古的牧业用草、用

                               料也呈现新旧杂陈的多元状态。
                                   (一)纯牧区
                                   清末蒙地大规模放垦后,“熟地日见其多,草地自日见其少” ,游牧生产模式趋于瓦解。 民
                                                                                          ⑤


                                  ①  Б·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版;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
                               蒙古社会制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乌日陶克套胡:《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经济发展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版;仁
                               钦:《内蒙古牧区工作成就启示研究(1947—196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年版。
                                  ②  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丁晓杰:《 日本的畜产扩张政策研究
                               (1918—1945)》,商务印书馆 2017 年版;Christmas Sakura Marcelle,“The Cartographic Steppe: Mapping Environment and Ethnicity in
                               Japan's Imperial Borderlands,”Ph. D. diss. , Harvard University, 2016。
                                  ③  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樊如森:《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七卷“华北与蒙古高原近
                               代经济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David A. Bello,Across Forest, Steppe,and Mountain: Environment, Identity,and Empire in
                               Qing China's Borderlan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方环境史视域下的动物相关研究中,亦逐渐重视
                               人、畜与牧草等各类植物的互动。 参见张博《近 20 年来西方环境史视域下动物研究的发展动向》,《世界历史》2020 年第 6 期。
                                  ④  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葛根高娃、乌云巴图:《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亚洲游牧
                               文明遗产》,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罗康隆、吴合显:《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⑤  《左翼垦务局牛羊群总管呈恳迁移牧群游牧众人居住均有裨益所遗牧地可开垦万余顷》(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五日),内
                               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清末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893 页。
                                                                                                                    2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