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1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61

第九章 “推拉理论”和犹太难民来华动因探析               149



                    和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遇。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控制了香港,在上海、

                    天津等大城市设立了相当于“国中之国”的租界。上海在很长时间里成了无需
                    签证即可进入的大都市,在1937—1939年间更是全球唯一无需签证就可进入

                    的大都市。同时,欧洲犹太难民中不少是专业技术人才,如汽车修理工、电
                                            17
                    工、机床工、化学工程师等 ,可以在上海找到拓展事业的土壤。欧洲犹太难
                    民来沪后,早期一般居住在法租界,自己行医、演出、教书、收徒或应聘在医

                    院、学校、公司、工厂工作。后来,许多人逐渐聚居在虹口提篮桥一带,做点
                    小生意为生,但他们在中欧形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并未改变。他们自制的冰激

                    凌和掼奶油等特色食品远近闻名,使曾因战乱而凋敝的提篮桥地区因为犹太难
                    民的涌入而恢复了生机。显然,即使在经济驱动力方面,推力与拉力的力量也

                    是旗鼓相当的。
                        第四,先期到来、并站稳脚跟的犹太人为来华的犹太难民提供了强有力
                    的社会网络支持。

                        我们既要从广泛的结构性背景,又要从他们所生存的社会背景来理解移
                    民的迁移活动,正如博伊德(Boyd)所指出的 :“结构因素为迁移个体或迁移

                    群体做出迁移决策提供了背景。而从微观层面分析看,迁移决策也受到社会网
                    络是否存在以及参与程度因素的影响,这种社会网络将处于不同区位的人联系
                              18
                    在了一起” 。社会网络可为移民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实际支持,包括迁移旅程
                    的安排和通过相关组织机构帮助移民寻找住处和就业机会等,进而为移民在移
                    居国寻找安身之所。能否在迁入国构建更为广泛的社会网络,则取决于迁移者

                    和早已存在的社群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社会网络所提供的情感性、信息性和
                    工具性的三种不同形式的支持类型中,情感性支持一般来自家人和朋友,这对

                    于预防社会隔离至关重要,信息性支持则一般由朋友和诸如咨询中心和社区中
                    心之类的正规渠道提供。工具性支持可能涉及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其中包括寻





                    17  文俊雄译 :“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三)”,《民国档案》2000年第2期。
                    18   M. Boyd, “Family and personal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agenda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23, pp.638—670.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