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68

156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科恩则认为,在“巴比伦之囚”后,犹太人的无家可归就成为犹太文学、艺
              术、文化和祈祷的主题,仅“巴比伦”一词就能激起犹太人被囚禁、被放逐、

              被疏离、被隔绝之感。但在另一方面,“巴比伦之囚”又激发了犹太人的创造
              力。一部分维系传统的犹太人开始将神话、民间传说、口头历史以及法律记载
                                                                             9
              编入初期的《圣经》,在先知家中的热切讨论则转变为最初的犹太会堂。 可以
              说,这一时期“犹太人的文化、社会和宗教信仰作为以色列故土以外的一种独
              特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而开始发展。这种情况最终保证了犹太民族的生存及

              其宗教信仰的特性,并使犹太民族充满活力,足以捍卫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的
              未来”。   10

                  同时,也有不少犹太社团的形成是贸易和金融网络向外扩散的结果。如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等世俗统治者,为了促进其

              统治疆域内的经济发展,邀请犹太人迁入从事贸易和金融,从而在中世纪的欧
              洲形成和建立了大量新的犹太聚居地。在伊斯兰世界,穆斯林统治者则给犹太
              人以信仰、居住、职业和行动的自由,使之不仅在经济领域里赢得威望,而且

                                                               11
              谋得了各种高级行政管理职务,出现了文化发展高潮。 然而,中世纪欧洲的
              犹太人又时常面临着周期性的排犹浪潮,遭受着被隔离、剥夺财产、强迫改变

              信仰、驱逐等种种迫害。即使欧洲各国在经历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后,掀
              起了“解放犹太人”的浪潮,犹太人自己也主动寻求启蒙和同化,但都未能避

              免自19世纪下半叶起欧洲反犹主义的持续回升,最终在纳粹德国时期酿成了
              史无前例的大屠杀。
                  因此,科恩将犹太人的流散视为一种交织着创造力和成就,但又穿插着

              焦虑和不信任的双重模式。“不管经济上或职业上多么成功,不管在多么平静
              的环境中长期定居,对许多处于流散中的犹太人而言,很难不‘保持警惕’,

              不意识到其历史的重要性……流散族群的成员在其移居国中的不安或差异感,
              往往导致需要被保护在其社团之中,或是与其想象的祖国以及在其他国家的共
              同族群社团(co-ethnic communities)的紧密认同之中。语言、宗教、文化和


              9    Robin Cohen, Global Diasporas: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Oxon: Routledge, 2008, pp.23—24.
              10  潘光等: 《犹太文明》,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11  前引阿巴 · 埃班: 《犹太史》,第107—180页。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