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72

160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如前所述,1933年最先来华避难的德国犹太人,还保持了体面生活的经
              济能力,并有较强的自救和互助意识,于1934年成立了“救济基金会”,利用

              从其成员中募集的资金来救助第一批从奥地利来的犹太难民。但到了1938年,
              这一规模有限的救济活动就难以应对人数日益增多、经济却愈加贫困的难民到

              来,而不得不需要寻求外部援助。从当年8月起,上海的塞法迪犹太富商和阿
              什肯纳齐犹太人先后发起了“国际救济欧洲难民委员会”“援助欧洲来沪犹太
              难民委员会”“复兴基金”“援助东欧犹太难民委员会”等一系列救援组织,接

              受上海犹太人和“美国犹太联合分配委员会”“世界犹太难民救济组织”等国
              际犹太组织以及其他慈善团体的捐款用以安置难民。这些救援组织先是设立接

              待站和公共厨房为难民提供临时的过渡安置,此后又在虹口设立了多个被称为
             “家园”(Heim)的难民收容所以提供免费或廉价的食宿,并通过提供借贷的

              方式鼓励难民创办中小实业用以谋生。在各方支持下,欧洲犹太难民或是凭借
              其专业技能积极地融入上海的经济生活,或是改行做起小商小贩和打杂行当来
              千方百计地维持生计。到1943年2月日本占领当局在虹口设立“无国籍难民隔

              离区”时,犹太难民已经开办了307家商业机构。大部分犹太难民维持了其生
              活,仅有2 500人居住在“家园”中并完全依赖救援组织。                       22

                  与此同时,随着来华犹太难民人数的增多以及难民安置工作从救济转向
              自立谋生,犹太难民的自治意识和需求也不断增强,从而寻求建立独立的社区

              组织。第一步就是从1939年3月起,犹太难民开始按照德国传统,在上海原两
              大犹太社区之外举行独立的宗教仪式。在此基础上,犹太难民相继于当年7月
              和11月成立犹太文化协会和“中欧犹太协会”,建立了独立的社区管理组织,

              负责协调和管理难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法律、宗教、教育、卫生、丧葬等方面的
              事务。1941年6月,“中欧犹太协会”举行了第一次选举,建立起了一个具有

              广泛代表性的理事会作为领导机构,以延续欧洲犹太社区的民主自治传统。当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欧犹太协会”又经日本当局改组而转变为代表
              全体难民的政治实体,负责与日本当局进行交涉。

                  犹太难民社区自治机构的成立和发展有力地增强了难民之间团结互助的


              22  前引[法] 荣振华、[澳] 李渡南等编著 : 《中国的犹太人》,第385—408页。前引王健 : 《上海犹太人社会生
                 活史》,第77—78页。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