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70

158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14
              们中间的外人”而易于成为“内部敌人”。 希特勒及其领导的纳粹政党所推
              行的法西斯主义——“本质上,是以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指导的、体现斗争

              精神的大众运动。其基础为民粹或种族观念,其指向是反民主和反对特定社会
              群体”——正是利用了欧洲的反犹传统、当时德国人走出政治经济困境的迫切

              心理和急于推翻《凡尔赛和约》的民族主义狂热,以德意志民族的名义实施反
              犹太人的种族政策和建立世界帝国的扩张野心。                     15
                  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种族主义,鼓吹犹太人对所

              有民族、雅利安人种和德意志人民构成致命威胁,而且还利用国家机器对犹太
              人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排斥、驱逐和灭绝。“当个体或集团因

              遭受政治、社会、宗教或经济上的直接或间接排斥,而非自愿性地移居到一个
              陌生的国家时,便被称为‘流亡’。在这种情况中,受排斥者是在没有个人过

              错的情况下陷入一种强制局势中去的,而这种局势是因这个国家政治条件中的
              一种决定性变化才引起的。这个发生了政治剧变的国家抛弃了特定的政治、宗
              教、种族或社会上的不一致者,从而使这个集团中的个体在没有主观罪过和实

                                                       16
              际罪过的情况下,陷入被排斥者的行列之中。” 纳粹德国的疯狂反犹暴行迫使
              欧洲犹太人“去往世界上每一个已知的国家,包括某些不可能的地方,少数往

              东走,但大多数往西走或往南走。犹太人的历史上,甚或在其他任何人的历史
                                              17
              上,都从没有过如此广泛的分散”。 随着欧洲形势的不断恶化和巴勒斯坦以
              及美欧各国收紧难民接受政策,远离欧洲且处于特殊开放状态下的上海成为吸
              引犹太难民的临时避难地。从1933年德国开始排犹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
              爆发之间,共有3万欧洲犹太人相继来到上海避难(其中有数千人经上海辗转

              至第三国),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犹太难民社区。                       18
                  首先,来华犹太难民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同质性群体(homogenous

              group),而是诸多差异分明的个体为躲避强大的外部威胁,在短时间内汇合起


              14  [英] 鲍曼: 《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5、69页。
              15  辛蔷 : 《融入欧洲 : 二战后德国社会的转向》,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9—73页。
              16  李工真 : 《文化的流亡 : 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4—65页。
              17   Walter Laqueur, Generation Exodus: The Fate of Young Jewish Refugees from Nazi Germany,  Hanover: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reface.
              18  潘光、王健 : 《犹太人与中国》,北京 : 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4页。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