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18

206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六) 虹口区
                  1. 河滨大楼

                  坐落于北苏州路340号,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大的公寓大楼。大楼
              由新沙逊洋行投资,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造,始建于1931年,

              1935年竣工。大楼平面为“S”形,占地7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
              米。原楼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及第一层为店铺或写字间,自第二层至
              第七层均为公寓。大楼内有公寓房282套,工房126间。大楼内部格局分2间

              一套和3间一套两种。套间内有走廊、会客室、卧室、储藏室、卫生间。全大
              楼专设中央暖气装置,冷热水管兼备。每层还有小房12间,当年供仆役居住,

              称为“仆室”。建筑用料十分考究,墙身采用大块防火石棉砖,地板用硬木细
              条拼花。大楼立面简洁明快,中部转角处顶部建八角形塔楼一座。整幢大楼有
              出入门11处,楼梯7道,电梯9部。底层还建有设备齐全的游泳池一座。1938

              年,欧洲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一时无处安置。于是,新沙逊洋行将河滨大
              楼让出,作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使数百户犹太难民得以入住。一年后,该

              处难民搬出,迁至虹口难民收容所。新中国成立后,大楼居民以机关干部、知
              识分子为主,也有一部分外侨。1978年在原大楼基础上加建了3层,现为11

              层。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2. 百老汇大厦

                  现名上海大厦,在北苏州路20号,建于1934年。由安利洋行下属的业广
              地产公司投资,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占地面积5 225平方
              米,总建筑面积24 596平方米。连地下室为21层,高76.7米,为双层铝钢架

              结构。建筑基地平面成 形。底层为一般客房和公共服务部,设有中西餐厅、
              休息室、理发部等 ;地下室是锅炉间 ;2层至9层的四翼有大小公寓房间各

              4套,客房19套;10至14层,各有房间15套;15至16层,有客室16间;17
              层为小餐厅及厨房 ;18层为特等房间 ;19层为机器房等。建筑为装饰艺术派
              式,摒弃了古典装饰,体型采用立方体的组合,第11层起开始逐层收进,形

              成其特有的体形。外部处理和内部装饰都大加简化,外墙采用咖啡色面砖筑
              砌。大楼自1951年改为宾馆使用,原钢窗经大修后改成铝合金窗。1989年被

              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