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4

12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刊,乃至公墓。上海犹太社团兴旺发展的时候,欧洲再次出现反犹恶浪,这就
              又一次向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提供了鲜明的对比 : 一边是诬陷、迫害、驱逐、屠

              杀,另一边是友好相处、安居乐业、发财致富。同时,上海又是当时中国乃至
              远东最西化的国际大都市,20世纪30年代居住在上海的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侨

              民,这也为欧洲犹太难民提供了合适的谋生条件和生活环境。正因为此,在
              20世纪30年代又一场空前灾难降临之时,犹太人马上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大都
              市上海。

                  尽管从古至今有这么多的犹太人在中国定居,但在中国的土地上从来没
              有出现过原发性的反犹主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反犹主义源自根深蒂固的宗教偏见,这一点在基督教盛行的欧洲
              表现得最为明显。然而,总体来说,中国是一个深受儒教、佛教和道教影响的

              国家,基督教传统在中国没有根基,因此,这种伴有宗教偏见的反犹狂热在中
              国没有思想基础。当然,一些白俄、日本法西斯分子、纳粹党徒和日本建立的
              傀儡政权曾在上海、哈尔滨等地搞过反犹活动,但那不是在中国土地上自发产

              生的,被称为“输入的”或“强加”的反犹动作,也没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过
              重大影响。

                  其二,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历经磨难。过去几个世纪
              世界一些地方的反华行动,与在欧洲蔓延多个世纪的反犹恶行极其相似。相同

              的经历和磨难使中国人民对犹太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因而反对任何形式的反
              犹主义。1920年4月24日,“中华民国”的创建人孙中山先生在给上海犹太社
              团领袖埃兹拉的信中就表达了对于复兴犹太民族的锡安主义运动的理解和支

              持。这在后面还要详述。
                  其三,中犹两大文明之间具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这正是我们下面要

              讲的。

                  三、 中犹文化的可融通性


                  为什么犹太人在欧洲屡遭排斥迫害,而在中国则受到如此友好的对待
              呢?这绝非是欧洲人比中国更加排外,而是因为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与犹太文化

              有许多碰撞冲突的地方,而中国文化却与犹太文化有许多相互通融之处。从文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