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9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49

第十九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四 :            337
                                                           犹太难民群体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上海市工务局(后改名城市建设局)供职,直到
                    1966年退休。

                        奥地利犹太人埃尔温 · 赖夫勒(Erwin Reifler,汉名罗逸民),祖籍罗马尼
                    亚的喀尔巴阡山区。从1932年到1947年,罗逸民除1938—1940年在香港工作

                    外,一直在交通大学、上海国立医学院、上海中法大学、震旦大学等校教授德
                    文、拉丁文、汉学和比较语言学。罗逸民是一个颇有政治远见的人。纳粹党于
                    1933年在德国夺权后,他预感到奥地利有被希特勒兼并的危险,虽远在上海,

                    却毅然主动放弃了奥地利国籍,而成为无国籍侨民。尽管命运坎坷,罗逸民
                    在教学、科研领域却成果卓著,被誉为“比较语言学的国际权威”。罗逸民与

                    中国德文界众多学者、教授共同编纂的《德华标准大字典》,至今仍是一部权
                    威著作。罗逸民对中国文化十分热爱和痴迷,熟读《论语》等中国古代经典。

                    1965年,罗逸民在美国西雅图去世,他的墓碑上镌刻着他十分喜欢的《论语》
                    的一段话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三、 犹太难民的团结互助


                       “中欧犹太协会”作为自治机构,自觉地承担起塑造难民们命运共同体意

                    识的重任,有力地增强了难民之间团结互助的自救能力,使之得以在日益险恶
                    的时局中克服重重困境而顽强地生存下来。日本对美英宣战后,就立即全面控

                    制上海,并将美英等盟国的侨民列为“敌侨”。这一举措不仅切断了“美国犹
                    太联合分配委员会”给犹太难民的汇款,而且属于英国公民的塞法迪犹太人也
                    被集中监禁起来并被剥夺资产。外部救援的中断给犹太难民社区带来了空前

                    严峻的生存挑战。对此,“中欧犹太协会”立即于1942年1月发布公告,建议
                    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集中救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主要包括 : 呼吁每个犹太家庭

                    至少向穷困者提供一顿正餐或每月支付一定比例的份子钱 ;饭店、供货商店、
                    咖啡店或酒吧强制征收10%的特殊附加税,其所得捐给犹太难民社区,用于
                    救济贫困难民 ;有经济能力者应以施舍为荣。这一呼吁得到了犹太难民们的

                                                                                  5
                    积极响应,尽管这种利害一致的团结只能救助其中为数有限的一批人。 当年8


                    5  前引[法] 荣振华、[澳] 李渡南等编著 : 《中国的犹太人》,416—417页。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