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78

366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21
              表达对这座城市在纳粹统治时期为他们提供了避难所的感激之情。 许多人对
              中国在他们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接受他们的恩情念念不忘,那位对中国“故乡”

              怀有深厚情感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赫尔穆特·斯特恩于1979年10月还专门组
              织了一个德国室内乐团,访问了他阔别整整30年的哈尔滨,实现了他“重归

              故里”的愿望。
                  总之,在流亡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知识难民中,最为幸运的要数那些前往
              英国和土耳其的知识难民。尽管英国最后成为战争的前线,并对来自敌国的难

              民采取过错误的“拘押政策”,但它毕竟有更为发达的教育和科学水平,因此,
              在这一错误政策结束之后,知识难民仍能找到发挥他们才能的机会。始终保持

              中立的土耳其虽在教育和科学发展水平上远远不如英国,但在当时呈现出一种
              积极的发展趋势。由于有着更为强烈的接收并利用外来智力财富的愿望,这个

              国家对知识难民采取的相关得力政策,使它在并没有接受一般难民的情况下,
              却与英国一样地成为德国智力财富的受益者。作为英联邦成员国的加拿大,由
              于奉行宁愿接受体力劳动者也不愿接受脑力劳动者的古怪政策,使得无论是前

              来避难的还是被英国的“拘押政策”遣送而来的知识难民,都难以在这个国家
              发挥他们的文化潜力,外来的智力财富对这个国家的贡献,往往不是体现在第

              一代知识难民身上,而是体现在他们被关押于集中营期间创办的学校所培养出
              来的第二代知识难民身上。处于纳粹德国入侵可能性压力之下的瑞士,由于对

              外来者实行严厉的管制政策,也使得与之同文的知识难民对这个国家科学、文
              化发展上的贡献微乎其微。而拉丁美洲诸国,对前来避难的流亡者提出的“从
              事农业”的优先权,只能使流亡到此的知识难民变得无所作为。至于当时山河

              破碎的中国,虽为走投无路的犹太难民敞开了它的怀抱,却由于东西方文化沟
              通上的特殊困难以及抗战时期的特殊局势,也未能从数量有限的知识难民身上

              获得足够的智力收益。
                  由此可见,讲德语的知识难民并不是流亡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对接收他
              们的避难国发挥文化和科学上的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这

              些国家的接收意愿,而且取决于这些国家的接收政策 ;不仅取决于这些国家


              21   Jarrell.C.Jackman and Carla M.Borden(eds.),The Muses Flee Hitler,Cultural Transfer and Adaptation.1930—1945,
                 Washington,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83,P289。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