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91
第六章 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 :同甘共苦的患难友情 79
敦西区社会或政治俱乐部那种舒适的特点。在一间大而装修的很有品位的屋
子里,摆放着一架大钢琴,可以休憩,欣赏音乐或讲演 ;还有一间很少让人
忽略的台球室,及一个由穿白衬衣的能调配各种鸡尾酒的中国调酒师照管的吧
1
台。” 在这里你不但看不到中国特色,也很少发现犹太特色。
当然,凡事都不可一概而论。在塞法迪犹商集团的上层中,不多的例外
之一就是哈同。此人确实受中国文化影响甚深,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娶了中国女
子为妻,这在塞法迪犹商中是极为少见的。到了中年以后,他更是笃信佛教,
醉心于佛教研究,也喜读中国的文史书籍。他不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还积极
支持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经他大力支持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包括王国
维、罗振玉、邹景叔、章一山、费恕皆、徐悲鸿等名家。据哈同的女儿回忆,
哈同家吃饭时也有两套饭菜,一套是中国式的,另一套是犹太式的,家庭成员
2
可以各择其好 ;哈同本人一般吃犹太式的,但有时也来尝尝中国菜肴。 就连
哈同去世后的丧礼也有两个,一个是按犹太教的方式,另一个则完全以佛教的
方式进行。 3
需要提一下的是,虽然在华塞法迪犹太人与中国文化之间始终存在隔阂,
但由于他们财力雄厚,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及宣传自身、广交朋友的目的,
也经常出资支持中国的文教福利事业。除了哈同家族外,嘉道理家也在上海、
香港、广东等地兴办了不少主要面向中国学生的学校。
深受反犹主义迫害的来华俄国犹太人一般都不将俄国视为自己的祖国,
而希望在中国长久居留下来。比如,出生在上海的俄国犹太人瑞娜 · 克拉斯诺
(Rena Krasno)在描写俄国犹太人对上海的感情时写道 :“他们强烈地感觉到自
4
己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没有离开的打算。” 天津的俄国犹太人也说 :“我们从
来就不曾打算离开天津。有谁愿意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再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
1 伊斯雷尔 · 柯亨(I. Cohen): 《一个犹太旅行者的记述》 (The Journal of a Jewish Traveller),伦敦,1925年
版,第116页。
2 笔者采访诺拉 · 哈同(Nora Hardoon)记录,1999年6月22日于上海。
3 前引潘光等主编 : 《犹太人忆上海》,第130页。
4 瑞娜 · 克拉斯诺著: 《上海往事1923—1949,犹太少女的中国岁月》(中英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版
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