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2023年3-4月
P. 104
包树芳 / 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引入、传播与运用
·专题研究·
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引入、传播与运用 ∗
包树芳
内容提要 卫星城学说自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在抗战时期进一步传播。 市政
专家和工程、技术精英在引介卫星城学说时,紧密联系中国的现实和需求阐释其价值和意
义。 抗战胜利后,各大城市规划大纲中的卫星城方案,不仅保留了西方的印记,同时还有
基于国内工业化、城市化现状的思考和探索。 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传播与运用,呈现了
近代中国学习借鉴外来理论的丰富图景,也为后来中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卫星城学说 城市规划 城市史
作者 包树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近代以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西方理论、思想纷纷传入中国。 时人对西学的态度
及因应,虽有比附援引、弃旧逐新等引发批评或思考的各色形态,但总体而言,是在中西碰撞下图国
家生存、谋民族复兴的尝试及努力。
相比一些关键理论与重要思想,学界对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近代中国传播及实践的相关研
究较为薄弱。 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源起,田园城市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实践受到一些学
者的关注。 ① 然而,与田园城市理论有着深厚渊源,且同样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的卫星城学说,学界尚未有专文探讨。 ②
卫星城是传统城市化转型的开端,它促使城市结构从集中、单一向群体、组合发展,城市与郊区
从分离向统筹、一体化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开始卫星城规划建设的探索,
至 80 年代卫星城建设大规模展开,之后逐渐向新城、都市圈、城市群演进。 作为一种外来的城市规
∗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卫星城规划与建设研究(1949—1977)”(20FZSB049)阶段性成果。 感谢审
稿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① 主要成果有:彭长歆、蔡凌《广州近代“田园城市”思想源流》,《城市发展研究》2008 年第 1 期;吕金程《田园城市理论在近
代中国的传播及变容研究———文献数据库方法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15 年;蔡禹龙《民国时期国人对“田
园城市”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兰州学刊》2017 年第 2 期;包树芳《近代国人对田园城市的认识》,《民国档案》2019 年第 3 期。
② 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专业的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市政专家及其规划思想,抗战胜利后武汉、上海等城市规划
编制时,或多或少提到卫星城学说,但相关阐述简单而笼统。 主要论著有:郭建、李百浩《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与文化》,湖北教育出
版社 2008 年版;李百浩、郭明《朱皆平与中国近代首次区域规划实践》,《城市规划学刊》2010 年第 3 期;龙彬、赵耀《〈陪都十年建
设计划〉的制订及规划评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 年第 5 期;侯丽、王宜兵《大上海都市计划(1946—1949)———近代中国大
都市的现代化愿景与规划实践》,《城市规划》2015 年第 10 期;杨宇振《追随盖德斯:朱皆平的区域观与城市规划理念探析》,《建筑
师》2021 年第 1 期。
1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