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2023年3-4月
P. 118

包树芳 / 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引入、传播与运用

                 毫无计划,以致形成杂乱无章之状态。 都市设计家之第一目标,即为改革上述种种缺点”。                                       ①  因此,
                 卫星城,而不是带形城市,成为战后各大城市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选择。
                     各大城市卫星城方案不免带有西方的印记,但同时反映了基于近代中国自身城市发展传统和
                 现状的认识和探索。 与战后伦敦规划建设完全独立自主的新城不同,战后中国构想的是“相对独
                 立”的卫星城,称呼也未变。           ②  基于自身情况的选择,中国大城市中可与伦敦在城市规模上一比高
                 下的只有上海,但即使是上海,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不及伦敦,而且绝大多数大城市与西方大
                 城市面临的人口、工业集聚状况也不一样。 同时,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允许新城建设,建立
                 与中心城密切联系的卫星城是明智可行的选择。 各地规划中,除了卫星城,还有卫星镇、预备卫星
                 镇等区分,后者更是体现了对西方卫星城概念的灵活运用。
                     在卫星城建设总体要求、布局、人口数量等方面,战后中国多延续西方认识,但也不是完全照
                 搬。 例如,单个卫星城人口数量,当时美国为 3 万—5 万人 ,英国大约为 6 万人 。 武汉、重庆参
                                                                                         ④
                                                                     ③
                 考西方标准,上海则根据全市人口总数,计划每个卫星市镇为 15 万人左右。 也有学者建议单个卫
                 星城以不超过 25 万人为度。          ⑤  此外,像重庆那样,将基层行政组织制度———保甲制运用于卫星市
                 建设,也是基于我国传统制度的探索。
                     实际上,各大城市在编制大纲、草案时,十分注意不要盲目、直接照搬西方学说,上海尤其如此。
                 一方面,注重以西方为借鉴。 上海强调工业和人口的疏散,但同时建议不能像美国那样疏散,他们
                 是因为配合工业的迁移以及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的缘故,要尽量避免欧美各国走过的弯路,“我们的
                 计划是要设法达到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理想地步”。                                ⑥  另一方面,注重中西融
                 合。 “大上海都市计划”总负责人赵祖康指出:“理想的自然建设(Physical Development),务需与现
                                                                                       ⑦
                 行及所计划之社会组织及经济组织得到相当的配合,否则此建设将不能成功。” 。
                     卫星城方案集中了战后国内市政专家及工程、技术等领域精英的理念和认识。 他们不只是吸
                 收留学所获,同时基于国内实情进行思考和探索。 不过,这一时期卫星城方案存在诸多局限,如比
                 较简单,专家在卫星城人口数量、与中心城距离等方面没有统一认识,重庆计划卫星市镇数量偏多
                 等。 在时局动乱中,卫星城方案最终只能流于纸面。


                                                          结语


                     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传播和运用,受到国内环境和西方城市规划发展的双重影响。 卫星城
                 学说于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通过日本译著引入,但只是限于少数知识精英,直到抗战时期遭到日军
                 空袭威胁之际,才得到政界、学界的普遍关注。 而在防空城市规划中,卫星城不是唯一被认可的空
                 间形态,卫星城学说和其他防空城市规划理论,尤其是带形城市理论,都受到了关注。 之所以无法
                 很快脱颖而出,与西方卫星城运动的境况密切关联。 西方卫星城运动虽在 20 世纪初萌芽并发展,


                    ①  顾启源:《英国之都市设计与伦敦市之重建计划(上)》,《工程报导》第 36 期,1948 年 5 月,第 13 页。
                    ②  20 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大规模开展卫星城建设,到 20 世纪末才开始规划建设新城。
                    ③  王正本:《原子弹时代之都市计划》,《市政评论》第 10 卷第 9—10 期合刊,1948 年 10 月,第 21 页。
                    ④  朱皆平:《武汉区域规划初步研究报告》,第 33 页。
                    ⑤  李文邦:《原子弹与城市计划》,陈宗南编:《工程特刊(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中国工程师学会广州分会 1946
                 年印行,第 7 页。
                    ⑥  《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报告书(二稿)》,第 11 页。
                    ⑦  赵祖康:“序”,《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报告书(二稿)》,无页码。
                                                                                                    1 1 7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