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2023年3-4月
P. 113

2023 年第 2 期

                 合理化及美观化,以增进人民之福利”。                ①
                     宣传带形城市最为有力的学者是黎伦杰。                  ②  其代表作《论带形都市及其在防空上之价值》详细
                 论述了带形城市在经济、交通、地略 、防空上的价值。 他认为,带形城市无中心,交通系统并不纵
                                                ③
                 横交错,部分被破坏不影响全市,而且工业区、居住区、农业区、公园、绿地等均分离,“是都市疏散
                 的一种最优良的形式”。          ④  尽管如此,黎伦杰也不排斥卫星城,指出战时“市民疏散于离都会不远之
                 疏散区,而使该区繁荣以与因〔都〕市取得密切的联系,仿〔方〕成卫星式之都市系统”。                                    ⑤
                                                                                 ⑥
                     卢毓骏、郑祖良两人也都认同带形城市和卫星城两种学说。 郑祖良 认为“卫星城都市计划”
                 和“带形都市计划”是顺应两大潮流且甚为理想的城市规划 ,提出战后城市规划的初步纲领,应
                                                                      ⑦
                 “实行以战为中心的(军事的,防空的)分散的地方计划,并以都市农村化、农村都市化为标的,按各
                 地之地理与经济资源的发展地域,精密的从事卫星式都市或带形都市的计划的完成”。                                      ⑧  卢毓骏对
                 卫星城和带形城市关系的认识比较特别,他认为卫星城是带形城市的变形,带形城市与卫星城市以
                 及混合型,将是比较有利的城市体系;如果地形许可,那么带形城市是计划首要考虑的,否则采用卫
                 星城方式。    ⑨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 提供的战后城市建设规划将“都市田园化”、卫星城、带形城市集合在一
                                      0
                                      I

                 起,指出战后城市建设的原则之一是“都市宜田园化”:“都市设计,趋重大规模园林空地系统之设
                 置,由都市中心延至四郊。” 针对城市发展形式问题,指出大城市应“成卫星状发展”,较小城市
                                         1

                                         I
                                 2
                                 I
                 “可取带状发展”。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专家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不同的认识和选择。 由于“都市田园化”针对城
                 市市区,因此在城市空间拓展上更多是卫星城与带形城市两种形态之间的选择。 专家的多元认知
                 体现在对具体城市规划的建言献策上。 以陪都重庆为例,黎伦杰认为应以带形城市系统为指导,强
                 调“陪都带形都市系统完成后将成一极完善的防空都市”,同时“沿江两岸伸出部分可以建设卫星

                                                             4
                       3

                 都市”。  I  王克认为重庆应以卫星城为疏散形式。                  I  张维翰认为陪都“为不可多得之天然风景地
                 带,亦即建设田园化都市之理想环境”。 建筑师胡德元提议建设卫星城,同时又认可一些地区“因
                    ①  王俊杰:《 抗战对于都市计划的教训》 ,《 民意周刊》 第 69 期,1939 年 4 月 8 日,第 2 页;蒋遇圭:《 都市人口的疏散问
                 题》 ,《 建设》 第 4 卷第 4 期,1944 年 4 月,第 4 页;龙冠海:《 战后我国都市建设问题》 ,《 学思》 第 4 卷第 1 期,1944 年 1 月,第
                5 页。
                    ②  黎伦杰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现代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和宣传者。 1933—1937 年就读于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前身),1936 年参与创办《新建筑》杂志,1939 年受聘担任中山大学建筑系。 1940—1945 年,历任中国新建筑社事务所技师、《新建
                 筑》杂志主编、重庆大学建筑系教师、重庆都市计划委员会工程师等。 他有多个笔名,其中黎宁最常用。
                    ③  地略是政治地理学的简称。
                    ④  黎宁:《论带形都市及其在防空上之价值》,《现代防空》第 2 卷第 3 期,1943 年 8 月,第 49 页。
                    ⑤  黎宁:《论党的社会事业与今日之住居政策》,《市政评论》第 7 卷第 1—2 期合刊,1942 年 2 月,第 6 页。
                    ⑥  郑祖良和黎伦杰在同一所大学就读,且共同创办《新建筑》杂志,两人对卫星城和带形城市的认识很有可能相互影响。
                    ⑦  最近都市计划的两大主潮:一是大都市的解散,一是国防化防空都市计划。 参见郑梁《晚近都市计划的二大主潮》,《战后
                 都市计划导论》,新建筑社 1942 年版,第 2—11 页。
                    ⑧  郑梁:《战后都市计划纲要》,《市政评论》第 7 卷第 1—2 期合刊,1942 年 2 月,第 11 页。
                    ⑨  卢于正:《都市计划法修正原则要点》,《现代防空》第 3 卷第 4—6 期合刊,1944 年 11 月,第 103 页。
                    I

                    0  1939 年 4 月,吴蕴初、邹秉文、沈怡等 12 位知名人士在香港创设中国经济建设协会,旨在研究战后中国经济建设问题。
                1941 年内迁重庆,以沈怡为总干事,内设工业、矿冶、农业、水利、交通、公用、建筑与经济 8 组,会员有 326 人。
                    1

                    I  《中国经济建设纲领初稿》,中国经济建设协会 1940 年编印,第 175 页。
                    I  《中国经济建设纲领初稿》,第 176—177 页。
                    2


                    3
                    I  黎宁:《论带形都市与大陪都之改造》,《市政评论》第 6 卷第 7—9 期合刊,1941 年 9 月,第 8 页。
                    I

                    4  王克:《疏散与都市计划》,《市政评论》第 6 卷第 3 期,1941 年 3 月,第 10 页。
                  1 1 2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