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2023年3-4月
P. 13
2023 年第 2 期
段,欧美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但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呈现出农业文明属性。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反复
出现中西文化优劣之争,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缩影。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
自身存在“通则变,变则久”的历史变动思想,中华文化也有着成功接纳异质文化的典型例子(如
佛教的传入),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自我更新,接纳历史变动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的意识,但这种
转型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引,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则为苦难中的近代中国提供了历
史发展的契机。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辨证的、唯物论的观
点也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相应观点保留了发展空间,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认识:“ 历史、现实、未来
是相通的。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
①
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 ②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联系性的社会历史观,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文
化的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提供切实的路径。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传入中国,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并发展壮大的历程,即可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而这其中,就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
统文化的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更不能低估。 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
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
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的文化观,到党在总结百年奋斗重大历史经验中提出
③
的“两个结合”方法论,再到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六个坚持”的方法路径,都凸显出马克思主义
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的联系性和毋庸置疑的契合性。 学界对二者相结合视角的探讨更是蔚
为大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渐成热潮,各社会科学学科均极为关注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内在契合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视角的观察与探
讨,涉及众多思想理念,如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辨证思想、经世通变思想、民本思想、和合思想、“天人
合一”的生态思想、廉能思想、儒法兼治思想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探讨,提
供了诸多有益的研究样本。 刘大年当年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的观点,时至今日仍
然具有代表性,“哪些东西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益和应当汲取,那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人人
殊”。 “照我的看法,孔学是讲治术、面对现实,而不是脱离现实的;是理性的,而非神学的;是有条
件地主张变革,承认‘穷则变,变则通’的;是追求对‘道’即社会历史规律性认识的,‘君子忧道不忧
贫’,‘朝闻道,夕死可也’”。 刘大年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化就会像以往在
东方文化中保有高度繁荣和显耀地位一样,今后也将继续保有它的高度繁荣和显耀地位。” 有关
④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契合性的讨论,对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推动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性,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对文化、思
①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外文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67 页。
②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 年 9 月 5 日,第 1 版。
③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34 页。
④ 刘大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刘大年集》,第 244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