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2023年3-4月
P. 14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想对思想层面,而必须将它们与社会发展结合和联系起来。 对此,刘大年在同一篇文章中就提醒我
们说: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性问题,“当然并没有忽视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同社会物质生产、经济生活这样那样的联系。 它们的动作是双向的,它们大体上要荣枯与共,休戚
相关”。 ① 倘若不能将文化问题放到相应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分
别加以“双向”的探讨,那么,有关文化问题的研究就会流于形式。 在这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在创建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0 世纪 20 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伊始,
为了对抗传统的唯心主义思想,而突出倡导马克思主义唯物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结果被误认为是
“唯经济论者”。 同样,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为对抗形形色色的机械论、外铄论、反覆论时,集中倡
导单一的社会经济形态方法论,也不甚成功。 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家侯外庐、杜国庠等进行学术自
省,逐渐通过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注意到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般性规律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
关系,注意到哲学史、思想史等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问题,由此不仅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的发展,也大大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学理性认识。 这一研究历程,可为
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问题的研究所借鉴。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能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
根深叶茂”,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的中华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
观念融通起来”。 ②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代表着 19 世纪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成果。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是在不
断变迁的社会实践中,从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学习中,不断开辟着认识真理的道路。 “它绝不是
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③ 中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
研究和革命实践中长期关注的国家,马克思在 19 世纪 50 年代曾专门研究过中国历史,并写下了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鸦片贸易史》 《中国和英国的条约》 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章。 目前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就有 5 个版本。 据相关专家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一版 50
卷中,直接提及中国的地方有 800 多处,其中仅《资本论》及其手稿就有 90 多处。 ④ 1850 年 1 月 31
日,马克思在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所写长篇通讯中就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
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到来及其独特性。 习近平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亦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
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
名字———‘中华共和国’。”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她的诞生
⑤
① 刘大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刘大年集》,第 244 页。
②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 18 页。
③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09 页。
④ 杨金海:《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及其当代意义———兼论新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版本由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研究》2016 年第 2 期。
⑤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5 日,第 2 版。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