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2023年3-4月
P. 17

2023 年第 2 期

                 ·“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专栏·






                             黄河故道之变与土地权属之争


                                              (1855—1937)                 ∗





                                                        李发根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治理黄河,在今兰考以下河段南北筑堤,形成长逾千里、宽约数里至
                         数十里的河道。 河道除行水外,尚有面积广阔的河滩。 鉴于河务、漕运之重,国家奉行
                         “不与水争地”,严禁垦殖。 1855 年黄河北徙,故道成地数百万亩,但复故与否,清廷内部
                         争论未决,直至辛亥鼎革仍无明确措置。 民初,主政江苏的冯国璋为辟财源,上呈中央,欲
                         将故道之地划归地方处理。 然而,变卖官产已成北京政府开源之既定政策,冯的计划落
                         空。 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膨胀,掌控江苏省的齐燮元无视中央法令,公开放领故道。 南
                         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积极推动导淮,黄河故道与之关系甚大,中央议决导淮委员会接管,但
                         无论在统治核心的江苏还是山东、河南,相关工作皆举步维艰。 故道土地权属之争,凸显

                         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实态。
                         关键词  黄河故道  黄河滩地  冯国璋  齐燮元  导淮
                         作者  李发根,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




                     南宋以前,淮河流域水道密布,主河道均具通航、灌溉之利,维持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这里

                 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文化较为发达,长期作为国家依赖的核心地区。                                        ①  虽然史
                 籍记载,早在西汉前期黄河即曾南泛淮河,但这并非常态,对淮河流域的影响较小,黄淮长期维持独
                 流入海的局面。 南宋初,为阻金兵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南堤。 不过直到明中期,黄河北流尚未断

                 绝,南流亦时常独流或分成数股经涡水、颍水、汴水、睢水等支流入淮,没有形成固定河道。                                      ②  “河淮
                 并行入海,水道畅通,未闻筑堤。”             ③  随着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贯通,政府对黄河治理的重视逐渐加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治淮文献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 (22AZS016) 的阶段性成果。 匿名审读专家
                 为本文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谨致谢忱!
                    ①  参见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55、79—91 页;马俊亚《 被牺牲的
                 “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17、233—243 页。
                    ②  参见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黄河长期夺淮期间淮北平原湖泊、水系的变迁和背景》,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6—52 页。
                    ③  武同举撰绘:《淮系年表全编》第 4 册,1928 年铅印本,第 100 页。
                  1 6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