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23年3-4月
P. 16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性。 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
完全不同的内容”。 ① 然而,中华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中华文明地域范围的广阔,传统文化精神是
否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二十大
报告提出“人民至上”。 人民的内在精神世界、个人的思想感情与传统文化之间若隐若现的精神纽
带,需要以人民性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问题。
“当代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人民至上”除了与古代民本思想有所联系外,探寻传统思想
情感、风俗习惯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结合点,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着眼点。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坚持自信自立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强调对人类社
会发展普遍性发展道路的探寻,但同样注重对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理论关照。 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
生成演进环境,这使她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独特个性和民族性。 其中蕴含的稳定
性与连续性、伦理性与道德性,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特色,仍有充分的理由为现代中国国家治理所借
鉴;而群体性与整体性,兼容性与包容性,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创新精神,时至今日仍然是为时代所褒
扬的价值理念,并为现代中国所继承发扬。 ② 而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除了自身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以外,还具有鲜明的世界性、时
代性、民族性,必须与各国的文化传承、文化基因、民族传统、民族特性等相适应相契合”。 ③ 这种内
在契合性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基础,有充分的理由对二者
的结合保持自信自立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要坚持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的观念和视角。 马克思主
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一种调和,正如有学者对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
所指出的一样,“调和只能是把二者搅拌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混合物……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对传统文化进行的破与
立的过程”。 ④ 任何的调和主义,都只能维系表面的暂时平静。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结合,也需要结合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有“破”的勇气,坚守“正”与“新”的价值准绳,
才能有“新”的树立。 而在对传统文化破与立的进程中,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密切联系实践中的实
际,守正创新才有真正的附着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
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
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责任编辑: 葛夫平)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73 页。
② 参见杨艳秋《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刍议》,《中华文化论坛》2022 年第 3 期。
③ 杨金卫:《“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东岳论丛》2022 年第 1 期,第 16 页。
④ 马永庆、马兆明:《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可能》,《山东社会科学》2016 年第 10 期,第 155 页。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