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7 - \2023年3-4月
P. 147
2023 年第 2 期
实际上,这不过是日本政府欺骗国际舆论的外交辞令罢了,其最担心的是吴佩孚取胜,直系与
美英的利益捆绑将更加牢固,必会进一步驱逐日本在华势力。 英国对华扩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
济利益,而日本却是为了所谓的“国家存立”而亟欲保证中国的“完全独立”。 ① 日本“国家存立”的
目标乃是建立以己为核心的“东亚新秩序”,但“东亚新秩序建设” 与美国的“门户开放主义” 根本
不相容。 ② 因此,暗中对抗、有限妥协便成了日本与美英关系的新常态。 日本虽不愿与美英直接对
抗,但也绝不容许美英触碰其东北权益,于是便采取了“暧昧中立”的权宜之计,一边以“中立”为幌
子大搞“不干涉内政”的外交作秀,一边纵容军部秘密援奉、有限干涉。 日本政府与军部虽在对华
政策上时有龃龉,但彼时日本外交的决定权仍由政府掌控,军部虽有自行其是之举,但仍无法越过
内阁与外务当局行动。 直奉开战后,军部尤其是陆军中央不欲“中立”,采取了有限干涉之策,但若
没有日本政府的纵容,军部势难推进干涉、阻直出关。
为防直军出关,战争还未爆发,驻华日军司令铃木一马就向山海关派遣了步兵大队,增加了无
④
线电信设施。 ③ 日本陆军中央也随即确立了积极援奉的方针 ,但陆军省军务局却声称日本援奉
的前提是张作霖不过早逐鹿中央政权,援奉的目的也仅为促张充实东三省军备内政,稳固奉张实
力,夯实奉张在东三省坚韧不拔之基础。 ⑤ 然而,陆军大臣山梨半造却随即宣布了日本对华政策自
有“相当之考虑”的两个临界点:“万一将来战事之结果乱及与日本利权有重大关系之东三省,而危
害吾住民之生命财产等发生之际;义和团事件以后,中国与列国间所协定之中立区域内,如南北双
方出兵之际,则军事当局,自有相当之考虑。” 显然,日本对直奉之战的“底线” 是直军止步山海
⑥
关;直军一旦出关,日本必将采取“相当手段”直接干涉。
为防日本直接干涉,战争前夜吴佩孚便通告北京外交团:“直军对奉作战,系以国军剿除土匪,
⑦
外人应严守中立。” 美国也及时作出了战略部署,奉军一入关便令亚洲舰队司令斯特劳斯(Joseph
Strauss)率“休伦号”“阿尔巴尼号”驱逐舰由马尼拉开赴秦皇岛。 美国驻华海军指挥官要求国务院
即刻增派海军陆战队(首批 375 人)赴津。 驻华公使舒尔曼也以“保护美国在津权益”为由,要求斯
特劳斯增舰援津。 5 月 2 日,斯特劳斯抵津与美军第 15 步兵团指挥官马丁上校 ( William F.
Martin)商议援津策略。 ⑧ 当天下午,国务卿休斯指示舒尔曼:“美国政府同意即刻增派海军陆战队
赴津,你务必加紧收集日本增强在华军事力量的有力证据。” 美国在天津、秦皇岛一带的军事部署
⑨
对日本形成了强大的战略威慑。 为减少美英质疑,日本政府一边纵容军部秘密援奉,一边让驻华公
I
使向美英公使反复重申日本必将与美英协调一致,严守中立,绝不干涉中国内战。 0
直奉大战全面爆发后,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军政要员纷纷要求采取积极之策。 奉天总领事赤塚
正助声称,北方“赤军”与东北马贼趁乱来袭,若奉军败北,“赤军”、马贼及反奉分子都将揭竿而起,
① “南満州”鉄道株式會社編『奉直関係論』、“南満州”鉄道株式會社発行、1927 年、33 頁。
② 「米内光政書簡 金子堅太郎宛」、『金子堅太郎関係文書』、国立国会図書館蔵、マイクロフィルム、(その2)88 - 1。
③ 「臨時軍事費使用の件」、『欧受大日記 大正 11 年自 4 月至 7 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蔵、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レフ
ァレンスコード、C03025334800。
④ The Minister in China(Schurman)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pril 24, 1922,FRUS,1922,Vol 1,pp. 692 - 693.
⑤ 「東三省實権ヲ掌握セル張作霖ニ對スル帝國ノ態度 / 大正 11 年 4 月 19 日から大正 11 年 4 月 24 日」、『各国内政関係雑
纂 / 支那ノ部 / 奉直紛争 第三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蔵、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レファレンスコード、B03050243400。
⑥ 陈冠雄:《奉直战云录》,第 74 页。
⑦ 得一斋主人编:《吴佩孚战史》,第 81—82 页。
⑧ The Minister in China(Schurman)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pril 26,1922, FRUS, 1922, Vol 1, p. 694 - 697.
⑨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Minister in China(Schurman), May 2,1922, FRUS, 1922, Vol 1, p. 698.
0
I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Minister in China(Schurman), May 2,1922, FRUS, 1922, Vol 1, p. 693.
1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