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2023年3-4月
P. 81
2023 年第 2 期
敌自卫大队”。 ① 考虑到当时正是国民政府颁布《战区及失陷地区国民抗敌自卫计划纲要》并号召
沦陷区组织“国民抗敌自卫团”之际,“无锡国民抗敌自卫大队”之名,应是“抗战”的国家主导意识
形态在东路乡村社会的回响。 ②
此时梅村自卫武装已发展到 500 多人,“有两个大队,每一个大队下面有三个中队,每中队有
三个分队,每个分队有三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三个的五六个的不一”。 此外还设“司令部、政训处以
及各处”,看起来很齐备。 不过,在稍后到来的共产党人看来,梅村武装仅有其表,组织化程度不
高。 在编制上,“二个大队的人数,实足算起来一个大队的人数都不足”,队员们“每天除去吃三餐
饭的时候有人在部队中,其余时间,所有人员都在外面茶馆酒店,赌钱吃酒”。 大约也是出于“自卫”
的缘故,大队基本没有主动与日军“打过仗”,且“听到敌人要下乡来的消息,大家都把枪埋藏起来”,
“化整为零各人分散荫蔽,等待敌人返回据点后,各人把枪取出,又在街上大摇大摆的走来走去”。 ③
作为扎根地方的实力人物,强学曾在“自卫保家乡”的地方政治活动中,既能与各方势力合作,
又适当保持独立色彩。 当国民党人邵南骥到梅村,准备在此重建无锡县政府之际,强同意接受其
“一科科长”之任。 ④ 在他的队伍中,也有像陈枕白、李哲先等失去组织关系的本地中共党员担当要
职。 但当国民党系统的“忠义救国军”前来拉拢时,为保持相对独立,未接受其番号。 ⑤
当时梅村周边较成规模的队伍,还有“后宅鸿声里一带的邓本殷部,甘露南北桥的杨忠(字小
南)部,安镇后桥的朱冰蝶部”,“人数均在三四百人左右”。 ⑥ 邓本殷是大革命时期的粤军将领,邓
部号称“江浙游击军第一纵队”,共 3 个大队,“每个大队一百二三十人左右”,队长和队员多数为原
游散于苏常太三角地区的中央军。 朱冰蝶战前做过小学教师、新闻记者,为青帮骨干。 沦陷后,利
用帮会组织广收门徒,形成势力。 杨忠部活动于苏锡常交界处的甘露及吴县虎丘一带,“骨干分子
多数是帮会中人”。 邓部驻“梅村东十里”,与强学曾联络较多。 1938 年九一八纪念时,两部曾开展
联谊活动。 ⑦ 朱冰蝶部与邓、强二部实力相当,强、朱“曾结拜为金兰之交”,大致相安无事。 但朱、
邓两部因防地相接,常闹税收纠纷。 ⑧ 总体上看,三部在梅村周边相互制衡,构成鼎足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路地区沦陷后的大半年中仅无锡即先后涌现 39 支自卫武装,队员约 2500
余人。 ⑨ 这些蜂拥而起的地方武装,有着诸多称谓,如自卫队、游击队、大刀队,“或者就叫某某人的
队伍”。 他们占据一块区域,就开始“抽捐纳税”,“相互吞并,争夺地盘”。 规模稍大者,设有司令部
的组织,如副官处、军需处、参谋处、政训处等,小的部队就一个队长,下设中队、分队、班等。 这些以
“自卫保家”为宗旨的民众武装,虽常因税收、地盘等问题发生火并,但整个江南东路地方秩序之重
建也在这些势力间缓慢展开并维持脆弱的平衡。 这让沦陷的东路表现为“抗战后的奇形”,即“青
帮、流氓、土匪多,汉奸伪军多,游击队多,妓女多,烟管多,茶馆、饭店多、澡堂多”。 有些游击队“学
① 赵永良主编:《无锡名人辞典》(四编·暨通讯录),第 78 页。
② 在《纲要》颁布后,浙江省即于 1938 年 6 月 29 日根据其精神制定并公布《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组织规程》(《浙江省政
府公报·法规专号》第 4 辑,1939 年 4 月 1 日,第 1 页),而河南省于 5 月份即制定《河南省国民抗敌自卫团组织纲要》(《河南省民
政工作报告》,河南省民政厅 1941 年编印,第 26 页)。
③ 《苏常特委一年来开辟澄锡虞地区的工作总结》(1939 年 11 月),《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资料选编》第 2 册,第 174、175 页。
④ 计锡麟:《抗战期间敌后的国民党无锡县政府》,《无锡文史资料》第 6 辑,第 21—22 页。
⑤ 本书编写组编:《“江抗”战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 页。
⑥ 《苏南敌后抗日斗争回忆录》,《陈枕白纪念文集》,第 171 页。
⑦ 陈枕白:《〈往事与回忆〉摘录(三)》,《无锡文史资料》第 4 辑,第 40、41 页。
⑧ 《苏南敌后抗日斗争回忆录》,《陈枕白纪念文集》,第 181 页。
⑨ 《无锡人民革命史(1919—1949)》,第 107 页。
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