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2023年3-4月
P. 79
2023 年第 2 期
卫团,发动全民抗战力量”,“国民抗敌自卫团概取属地主义,冠以某省市区(专员区)县名称,利用
爱乡观念,发展国家观念”。 ①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整合,类似防夜队、自卫队、大刀会等“半军事化”组织在东路各村镇纷
纷成立。 后为对付大股匪徒与日军侵扰,各村单独的“防夜队”开始寻求联合,组织更大范围的“联
防队”或“联防大队”。 在“联防队”组建过程中,“旧有的乡保甲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大
的联防队”大体相当于“国民党时代的一个区的范围”。 当“联防大队”开始组建时,就需要地方实
力人物出来担任中坚,以资号召。 ② 梅村强家桥村的强学曾,就是东路地方实力派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 梅村的地方实力派、民众武装与秩序重建
强学曾(1906—1950),无锡梅村强家桥人,出身地主家庭。 据说,其伯父强卓仁是梅村唯一的
③
大地主,有良田千亩 ,另在“东亭镇开设丝厂”,本人“亦颇具资财”。 ④ 强氏早年就读于无锡辅仁
中学,后从江苏省保安队干部训练所毕业,曾任区团长、分队长、联防主任等职。 ⑤ 自 1929 年起先
后出任无锡香泾乡乡长、梅村商团分会长、香平乡乡长。 ⑥ 战前强氏所创办的梅村商团武装“有团
员 30 余人”,曾“聘请教练官,教习团员使用枪枝射击等技术”。 ⑦
无锡陷落后,强学曾以“自卫保家乡” 为号召筹建地方武装,并策划将梅村周边的几个“防夜
队”联合起来。 1938 年 2 月,他召集各村代表在梅村小学召开联防会议,“到会十四五人”。 此次联
防的范围,包括“南面整个荆福乡,西面香平乡,东到安乐桥,北面朱园乡,西北苏团桥钦家里,以及
梅村本镇在内,周围大约有二十里左右”。 后议定队伍名曰“梅村自卫联防大队”,以 7 人组成“防
务委员会”,强学曾为主任兼大队长。 “防委会”下设办公室及四个处,“强嘉生负责经济处,强福康
负责卫生救护处,陈枕白负责宣教处,万钟粟负责总务处”。 队部设在强家桥义庄,梅村设联络处。
大队下设 3 个分队,“梅村镇上为第一分队,有队员七八十人,梅南第二分队、梅北第三分队各有队
员六七十人”。 队员“绝大多数是本地青年农民和少数失业职工与失学青年”,“大队部与中队长,
有少数是帮会分子,多数是小知识分子”。 ⑧
在大队内部领导和下层的关系,“ 不是本家即是亲戚或是同学,或是青帮中的什么师傅徒
弟”。 ⑨ 故联防大队虽具有现代军事组织的某种形式,实质仍是以家族、亲戚、师徒、同乡等社会关
系为纽带,并以自卫为导向的半军事化组织。 据时人观察,“强学曾部队的组织,除了原有的一部
分商团武装和搜罗的一些流氓、散兵”,“主要是靠收编了像唐埂村和东园乡那样的乡村自卫队”。
I
赵建平在白丹山创办的“防夜队”,就把全部武装交给了强部。 0
在经济关系上,“防夜队”时期的队员基本是不脱产的农民,仅“供应一顿晚餐”。 大队成立后,
① 《蒋中正令陈诚拟具〈战区及失陷地区国民抗敌自卫计划纲要〉》(1938 年 4 月 25 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
物档案,008 / 010701 / 00025 / 008。
② 《苏南敌后抗日斗争回忆录》,《陈枕白纪念文集》,第 170 页。
③ 陈枕白:《〈往事与回忆〉摘录(三)》,《无锡文史资料》第 4 辑,第 40 页。
④ 高继绪:《一个小人物的生平》,《靖江文史资料》第 5 辑,靖江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5 年编印,第 99 页。
⑤ 《无锡概览·警卫》,无锡县政府 1935 年编印,第 6 页。
⑥ 赵永良等主编:《无锡名人辞典》(四编),南海出版公司 1996 年版,第 77—78 页。
⑦ 《苏南敌后抗日斗争回忆录》,《陈枕白纪念文集》,第 170 页。
⑧ 陈枕白:《〈往事与回忆〉摘录(三)》,《无锡文史资料》第 4 辑,第 37、40 页。
⑨ 《苏常特委一年来开辟澄锡虞地区的工作总结》(1939 年 11 月),《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资料选编》第 2 册,第 174 页。
I 赵建平:《回忆锡东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苏州革命斗争史料选辑:抗日斗争回忆录》,第 474、475 页。
0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