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2023年5-6月
P. 102
谢 健 / 《兴隆场》外的乡村社会及其改造
·问题讨论·
《兴隆场》外的乡村社会及其改造 ∗
谢 健
内容提要 伊莎白·柯鲁克关于抗战时期兴隆场的调查和研究,深入探讨了当地的社会
风俗及建设与改革的情形,重点描述了因地方社会抵拒而造成改革失败的“ 兴隆场困
境”。 虽然伊莎白的调查细致缜密,但其研究在资料、立论上仍有缺憾之处。 通过相关史
料分析可以发现,在包括兴隆场在内的璧山乡村社会中,地方精英通过各种形式构筑起庞
大的派系权力网,并在利益驱动下形成合作与竞争关系,从而冲击和影响了地方政治秩
序。 由此可见,“兴隆场困境”并非缘于地方社会对新县制改革的抵制,而是国家权力下
移过程中地方精英之间的利益纷争对国家改革成效消解的结果。
关键词 兴隆场 地方精英 乡村建设 新县制
作者 谢健,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近年来,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以全面抗战时期的兴隆场 为主题的调查资料和研究
①
专著先后出版。 ② 其专著《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将重点放在
“国民政府将权力触角伸向四川这样的边远省份时所遭遇的重重困难”,“通过展现外来改革人士
与本地传统势力在这座小舞台上的交锋,映照出位于共产党根据地与日军占领区以外的所谓‘国
统区’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全貌”。 ③ 两部成果的出版引起了学界对全面抗战时期四川乡村社会的进
一步关注,并形成一系列讨论,但这些讨论多是延续或进一步佐证基层政治运作中本地人与外来人
的对立、地方社会抵抗国家改革等主流论述。 ④
∗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资料编年整理与研究(1901—1949)”(17ZDA198)和西南大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WU2009414)资助。 感谢外审专家的修改意见及璧山区档案馆的帮助。
① 兴隆场是璧山县兴隆乡的驻地,1940 年兴隆乡与大鹏乡合并,改称大兴乡,驻地仍为兴隆场。 伊莎白的调查范围为兴隆
场所在的大兴乡第一保和第二保。 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以大兴乡为主,涵盖整个璧山县。
② 两部作品分别为调查资料集《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伊莎白、喻锡玑著,卲达译,中华书局 2015 年
版)和研究专著《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伊莎白、柯临清著,卲达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年版)。
③ 贺萧、韩起澜:《引言》,伊莎白、柯临清:《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第 xv—xvi 页。
④ 目前相关文章主要有:袁昊《民国的另一种景象———伊莎白〈 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 述
评》,《民国研究》总第 27 辑,2015 年;江帆《兴隆场中“新县制”与保甲征兵的纠葛困境》,《长江丛刊》2017 年第 4 期;张艺英、温铁
军《“兴隆场困境”与现代化改革———〈兴隆场: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1940—194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 年
第 5 期;李正新《兴隆困局中的本地人与外来人》,《读书》2020 年第 10 期;冯刚、兰建华《〈兴隆场〉的学术价值与伊莎白的中国情
怀》,《国际汉学》2021 年第 2 期。
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