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2023年5-6月
P. 97

2023 年第 3 期

         33% ,进出口业投资占 67% ;1938 年日本在华投资:工商业资本合计 1044640 千日元,其中工矿业
          投资占 67. 2% ,商业投资占 32. 8% 。      ①
              从工商业比较的统计数据看,无论是外国在华投资(日本除外),还是各大城市的存量资本结
          构,都是进出口业和商业占了很大优势,工业相对薄弱。 日本的情况是例外,日本在华大量投资棉
          纺织工业,又出于侵华国策的需要,在中国进行铁路和其他各种工业的投资,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
          之后,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投资重化工业的数额是比较大的。
              我们在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计量测算时,往往只在强调中国近代经济的结构畸形
          时,才会论及进出口业和商业,但深入的、基于一手资料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也不大受重视,受重视
          的大多是工矿企业,特别是中国民族企业。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三卷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方面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的新式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内
          涵作了界定和量化。 在该项统计中,总产值由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三大类构成;农业全部归属
          传统产业,而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则分成新式和传统两大部分。 1920 年新式工业产值约 9. 9 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 18. 19% ,新式交通运输业产值约 3. 08 亿元,占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的 50. 47% ;而
         1936 年新式工业产值提升至 31. 6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32. 46% ,新式交通运输业产值为 8. 2 亿
          元,占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的 57. 91% 。          ②
              这样的宏观统计数据是我们非常需要的,而且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和详细参考。 这些数据为我
          们勾勒出一幅近代中国经济大致的动态轮廓。 但上述统计中的“新式产业”仅包括工业和交通运
          输业,而没有包括进出口商业、国内商业等,以及与城市化相关的其他产业,似乎又并不完整。
              虽然没有把商业资本列入“新式产业”,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对商业资本还是作了
          估值。 正如该书所称,“对于商业资本和金融业资本,我们所作估值更为粗糙” ,在“资本估值”表
                                                                                ③
          中,从 1936 年资本总额的统计数字看,商业资本 50 亿元,小于产业资本 55. 5 亿元,更小于金融业
          资本 95. 7 亿元,应该是很难解释得通的。 因为从上述 1936 年外国在华投资的结构看,进出口业一
          般要占到 2 / 3 以上的比例。 书中说,对于商业资本的估算,“是以市场上的商品值除以资本周转率
         4,求得资本量”。      ④  不知道该书中的商业资本是否已经包括进出口业。 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营进出
          口业的资本与经营国内流通的资本是有分工的,可以分别计算。 以 1920 年为例,该年的进出口总
          值为 13. 03 亿海关两,约合 14. 52 亿规元两,即 19. 94 亿元;1936 年进出口总值折合 10. 57 亿海关
          两,约合币制改革前的币值 16. 35 亿元。 进出口商品值与进出口业资本额之比应该不是 1 ∶ 4,因为
          远洋贸易的资本周转会慢很多,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行,不知一年是否能够完成两次资金周转。 但
          即便是以只完成一次周转计算,把外贸数字加上去,商业资本的估计仍然偏低。 原因可能有以下两
          个:一是没有把西方寡头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庞大的销售网和销售设施计算进去,这可能是缺乏原始
          数据或可靠的调查数据;二是没有把大量与进出口业配套的服务业、房地产业、小型非公司制企业
          统计在内。
              除了工业与商业的比重结构之外,工业内部的轻重结构也是重要的度量指标。 在一种由外人
          操控的社会经济形态下,重工业是很难充分发展起来的。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我国东北地



             ①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第 83—85 页。
             ②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40 页。
             ③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第 730 页。
             ④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第 732 页。
           9 6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