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2023年5-6月
P. 95
2023 年第 3 期
品有从国外进口的,也有在本土设厂制造的。 在这个过程中,华商企业也多有设立。 其中有的创办
人曾在外商企业做买办或在生意中长期与外商企业有交集,熟知外商企业的设立和运作模式,能聘
用到合适的人才,于是自己也创办类似的企业;有的曾留学西洋,或能聘到留学归国的技术管理人
才,于是自己创办企业;有的是因外商寡头企业刻意追求高利润,给中国企业留出了一定的发展空
间而创办企业(如卷烟业) ;有的是与外商企业配套而行,成为外商企业不可或缺的补充(如营造
①
业);有的是为外商修轮船、修机器,慢慢扩大了业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几年,西方列强在华势力一度减弱,北洋军阀政府则困于财政,无
力对经济金融实施全面控制,这些为华商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1 年和 1936 年是近
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年,1931 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1936 年则更多地带有政府统制的
色彩。 ②
第四阶段:1932—1937 年。 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西方国家在
遇到经济危机时,千方百计地把本国的危机转嫁出去,特别是转嫁给像中国这样的抵抗力很弱的落
后国家。 西方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造成白银汇率大幅上升,外国对华销售商品变得容易,而中国
出口变难。 同时,英美等国祭起高关税的“防御武器”,来限制他国商品进口,保护本国工业。 中国
的商品出口被大大限制。 若统一以海关两为核算单位,1927—1931 年中国出口净值 47. 3 亿海关
两,而 1932—1936 年中国出口净值 20. 5 亿海关两 ,后 5 年仅为前 5 年的 43. 3% 。 这期间又因美
③
国大量收购白银而导致中国白银巨量流出。 这一切造成了中国经济的大震荡、大困境,农村经济凋
敝,大量原本直接出口或加工出口的农产品无人问津,时人称农村经济“破产”;工业企业因订单减
少,流动资金链断裂而大量倒闭;地产市场一落千丈;商业、金融业掀起破产清算潮。 中国遭遇严重
的经济危机,完全是拜西方国家所赐。 因为中国作为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本身是不会产生在经济发
展到较高水平才会出现的一些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如果没有西方国家转嫁的那些问
题,中国不可能会陷于这样的困局。 把这一阶段单独列出来加以强调,可以更加看清西方国家对近
代中国经济的支配和操控。
这一阶段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抗争是渡过困境最基础的保证。 中国的工商业组织纷纷自发调节
供需,防范市场更大的波动;工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国民政府增加了政府投资,强制金融机构对企
业融资,并于 1935 年实施了法币改革。 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在短期内虽然收到一定效果的,但从
长期看,却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经济的从属和依赖,如法币改革还是依赖英美,以后在财政
和经济上更加依赖美国,在整体上并没有改变中国作为西方国家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的
经济格局。
第五阶段:1937—1949 年。 这一阶段的大背景是战争。 各国的战时经济有雷同之处,即政府
巨额财政赤字、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民营经济萎缩、食品和日常消费品匮乏等。 上海租界经济在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度呈现所谓“孤岛繁荣”,其原因除了人口和资金的集聚外,还在于能够继续依
赖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进口商品。 1939 年上海“孤岛”的对外贸易占全国外贸总额的一半左右,外棉
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 ④ 此外,还有粮食和煤炭。 ⑤ 太平洋战争前,法币的通胀率相对较低,则取
① 参阅杜恂诚《新的消费习惯催生巨大市场———简论近代中国的卷烟工业》,《学术研究》2022 年第 5 期。
② 参阅杜恂诚《市场的定义与 1933 年 GDP 测算》,《社会科学》2013 年第 1 期。
③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附录二”,第 337 页。
④ 《九月份上海外棉的进口统计》,《经济丛报》第 1 卷合订册,1939 年 6—12 月,第 23 页。
⑤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 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1、34 页。
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