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2023年5-6月
P. 91

2023 年第 3 期

              尽管西方国家要把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塑造成西方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
          地,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企业家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国工人在效率方面的进步,近代中国
          的民族工业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这是对西方国家所希望塑造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
          偏离,亦可以说是一种经过顽强抗争后的部分修正。 中国人民和中国企业家是具有伟大民族智慧
          的,在近代他们紧紧抓住了棉纺织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和新式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化潮流两大历史机
          遇,使发展民族工业的阻力有所减小。 在这两个历史机遇中,中国发展民族工业的努力与西方国家
          的利益需求形成了交叉而暂时共存。 因为按照西方国家想要塑造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它们
          也是要搞棉纺织品的进口替代和城市化的。
              在洋纱和洋布输入中国数十年后,英、美、日等国的投资者认为,在中国设立棉纺织工厂直接制
          造,似乎更为有利,因为中国的人工和原料都相对便宜,在中国设厂可以省掉运费、保险费、代理费
          等开支。 而中国政府也认为,棉纺织品关乎国计民生,应自行设厂制造。 在政治上的障碍被清除之
          后,棉纺织工业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和规模最大的进口替代产业。 日本对在华设立纺织厂极为重
          视,而中国商人的民间设厂也非常踊跃。 棉纺织工业遂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大产业。 而棉纺织工
          业的发展产生的辐射效应,又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即便这样的发展极为有限。 在棉纺织工
          业之外,则是食品制造业,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二大产业。 根据刘大钧等人 1933 年工业调查的结果,
          纺织业在中国全部工业资本额中占 41. 0% ,在全部产值中占 43. 4% ;而食品工业居第二,在中国全
          部工业资本额中占 16. 8% ,在全部产值中占 32. 5% 。              ①  食品工业发展的契机就是城市化。 近代中
          国的经济转型,即使是在外人主导下要把中国纳入主要适合外人需要的模式,也逃不过城市化的发
          展。 人们从农村移居到与新式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必然会扩大种种生活需求,这对纺织工业和
          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巨大的促进;同时,水、电、煤等各种基础工业,以及建筑业、房地产业、娱乐业、交
          通运输业等产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由于存在棉纺织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和区别于传统城市的新型城市化两大历史机遇,中国近
          代经济并未完全沿着西方列强期望的路径发展,中国本国企业有外人始料未及的表现和进步。 但
          总的来说,在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这两方面,外国资本和外国企业占主导地位,即使中国民
          族资本有所发展,也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作为西方国家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的经济
          从属模式。 尽管清政府和国民政府自身就是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阻力之一,但从维护其统治的立
          场出发,它们也试图调整同西方国家之间的这种主从模式。 清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是想用政府直
          接投资的办法来学习外商,并与外商争利。 但军用工业的失败,不仅缘于传统的体制障碍和人材的
          匮乏,而且缘于相关多种重工业门类基础工业的匮乏;而民用工业的投资又受到体制和财政的种种
          掣肘,难以得偿所愿。 于是,清末新政只能转变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南京国民政府则通过编制经

          济计划,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在企业投资和基础投资等方面试图有所作为。 据统计,1928—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新设工、矿、交运企业(包括官办和官商合办)共 98 家,创办资本额达到约 1. 26 亿
          元,是同期中国全部企业创办资本的 33. 2% 。 特别是 1935—1937 年,官营企业的创办资本额达到

         8297 万元,是这三年中国全部企业总资本 14694. 1 万元的 56. 5% 。 可见,从 1935 年起,从新设工、
          矿、交运企业的投资环节看,国家资本主义已占主导地位。 加上铁路、公路、水利、通讯、金融、地方
          建设投资等,从低估计,1928—1937 年国民政府的经济投资总额达到 9. 16 亿元;同时,经济结构也

          有向重化工业发展的初步势头。              ②


             ①  根据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1 年版)第 21 页“附表”的数据重新计算。
             ②  杜恂诚:《1928—1937 年中国的新设企业与政府投资》,《中国社会科学》2015 年第 3 期,第 173—174、165—169 页。
           9 0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