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2023年5-6月
P. 89
2023 年第 3 期
卷烟是近代由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新的消费品。 当时中国每年大量进口纸烟和烟叶,纸烟的
进口在 1921 年达到高峰,其进口值占当时中国进口商品总值的 2. 8% 。 ① 1922 年前后,中国进口
纸烟的数量每年达 81 亿支,其中 50 亿支是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与长江沿岸地区消费的。 ② 烟叶
的进口在 1931 年达到高峰,其进口值占当年中国进口商品总值的 3. 4% 。 ③ 中国种植引进烟叶的
土地面积,到 1922 年约 500 万亩,年产烟叶约 900 万担,其中出口约 40 万担,其余供给设在中国的
卷烟工厂。 ④ 中国的卷烟工厂也得到发展,1902 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开设卷烟厂,之后中国的南
洋兄弟、华成等烟草公司也相继成立,到 1931 年仅上海一地,中外卷烟厂的产值就达 1. 2 亿元。 ⑤
中国劳动力供给极其充分,中国劳动者具有勤奋、好学上进等优良潜质,能够不断提升劳动生
产率。 有外国学者将 1910 年前后中国和英美纺织业劳动力效率进行比较,认为两者高低悬殊,是
由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决定的,中国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差,因而效率低,而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又决定
于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 ⑥ 该学者把机器棉纺织工业刚起步不久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已开展 100 多
年的英美作劳动力效率的比较,其方法是很不科学的,结论肯定也是错误的。 无论在哪个国家,劳
动生产率的提升都有一个过程。 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英国棉纺织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低的。
事实上,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素质。 随着中国纺织企业在企
业管理方面的改善、技术人员的增加、职工培训的开展,中国机器棉纺织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迅速
提高。 ⑦
西方国家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首先就会掌控并竭力扩大中国
的进出口贸易。 在鸦片战争前,1830—1833 年中外贸易总额约 1344 万两白银 ,若折成后来的海
⑧
关两,数目更小。 1865 年中外贸易突破 1 亿海关两,1888 年突破 2 亿海关两,1895 年突破 3 亿海关
两,以后一路飙升,1917 年突破 10 亿海关两,1928 年突破 20 亿海关两。 ⑨ 从五口通商前中外贸易
仅 1000 余万海关两,到后来几亿、十几亿、二十几亿海关两,在 100 年左右的时间内,这个增长速度
还是不能算慢的。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经济已被逐步纳入世界经济的大体系,而且,这是一种依附
性的纳入。 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即依照经济发展自身固有规律逐渐
构建起来的经济。 它们可以将中国需要的大部分工业品、各种基础设施及材料、能源产品等卖给中
国,但不希望中国发展出强大的成体系的工业及交通、通讯等事业。 而且,它们对中国政府的借款
常附有必须购买相关国家的工业产品的前提条件,并以建立偿债基金的方式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大
大压缩了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空间。
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中,西方国家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困难转嫁给中国等落后国家,并将中国经济
发展的利益收入囊中。 1873—1896 年英国遭遇国内经济萧条,大力增加对华出口,并在商业服务
①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 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95 页。
② 晓钟:《中国烟草与制烟工厂》(三续),《总商会月报》第 2 卷第 10 号,1922 年 10 月,“调查”,第 11 页。
③ 《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上册,第 195 页。
④ 晓钟:《中国烟草与制烟工厂》(续前),《总商会月报》第 2 卷第 9 号,1922 年 9 月,“调查”,第 5 页。
⑤ 《上海华商卷烟工业之现状》,《工商半月刊》第 5 卷第 1 号,1933 年 1 月 1 日,“调查”,第 87—88 页。
⑥ 格里高利·克拉克著,李淑萍译:《应该读点经济史———一部世界经济简史》,中信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07—327 页。
⑦ 参阅杜恂诚《“大分流”的文化成因说评析》,《社会科学》2011 年第 11 期。
⑧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5 页。
⑨ 郑友揆著,程麟荪译,蒋学桢、汪熙校:《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 附录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34—337 页。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