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2023年5-6月
P. 85
2023 年第 3 期
们必须从思想上把流行的错误观念矫正,把焦土抗战的意义予以正确的诠释,才可以收到亡羊补牢
的实效……我认为我们在交通较便的地方作焦土抗战,要具有以下四个正确的观念:第一,因抗战
而致焦土;第二,先抗战而后焦土;第三,军事设备由我们使其为焦土;第四,人民财产宁任敌人使其
为焦土。” 再如方秋苇强调:“我们在军事上尽可得当的运用焦土的手段,但切不能把焦土当成政
①
策贯彻。 1812 年俄军焚烧莫斯科的史例,不是说俄军把焦土当作政策使用,而是说俄军在军事上
使用了焦土的手段,并且成功了这种手段。” 自此以后,中国社会有关“焦土抗战” 的讨论与实践
②
都趋向理性与慎重。 笔者认为,蒋介石的反思只是“果”,朱家骅的实践、界定与解释才是“因”。 因
此,回到朱家骅观点、慎用“莫斯科公式”,是朱家骅留给我们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焦土抗战”政策的
重大贡献,理应被历史记住。
(责任编辑: 胡永恒)
《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
姬凌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 年版,78 元
细胞、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体远早于人类存在宇宙之中,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同时也形塑了人类历史进程。 该书立足于近代中国学科知识成长的历史视野,将作为概念史研究
的细菌学说译介过程,与作为事件史考察的重大疫情防控情形两相结合,揭示出晚清民初细菌学说在
中国的“在地化”进程:首先,中国前近代传统致病学说构成近代国人认识细菌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其次,细菌学说在西方的成长史与其在东方的入华史几乎同步相向而行,香港鼠疫、宣统鼠疫期间的卫
生防疫经验也反向推动了世界细菌学说的发展;再者,在“共时性”和“同域性”的脉络下,细菌学说“在
地化”的复杂过程亦凸显了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巨大反差;最后,中国近代医学之网因医学
理论与实验的不断改进而变得越来越密,也因公共卫生、防治疾疫、医学教育、卫生行政等多方力量推
动而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医学之网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在交流、碰撞、汇通过程中不断成
长与转化。 总之,虫、气、细菌、病毒等概念的流行与变异,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从“养生”到“卫生”的
历史转型。
① 罗家伦:《错读历史与乱用公式———反对无条件的焦土抗战》,第 324 页。
② 方秋苇:《焦土抗战论之批判》,第 16 页。
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