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2023年5-6月
P. 83
2023 年第 3 期
转为“求和”之势。 对此,蒋介石非常不满,于 11 月 20 日晚“叹曰:老派与文人,心皆动摇,主张求
和,彼不知此时求和,乃为降服,而非合议也。” 第二天“ 又叹曰: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
议,而高级将领,亦有丧胆落魄而望和者。 呜呼! 若辈竟无革命精神若此! 究不知其昔日倡言抗
战之为何也?” 在蒋介石看来,所谓“革命精神”,在于“有进无退”“使得勇敢的可以放心,怕死的
①
要退也不敢退” ;在于“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 ;在于“抗倭必
③
②
须到底,不背初衷,则虽败亦成”。 ④ 这样一种抗战的“革命精神”,与李宗仁为代表的桂系和一般
舆论界所主张“自我焦土”的“莫斯科公式”这种“焦土抗战”的主流观点十分契合。 为消解“老派、
文人和高级将领”中弥漫的“降服议和”论调,蒋介石从 11 月中旬开始“以武将换文人”,调整长江
下游各省主席职位。 坚持抗战,守土有责的“文人”朱家骅,本不在蒋介石的调整名单上,但到 11
月下旬,最终还是被黄绍竑所取代,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与这期间朱家骅的“焦土抗战”认知和实
践有关。
11 月 13 日蒋介石日记“下周预定表”显示,“一、发表各省主席:湘陈果夫、苏顾祝同、皖张文
白、鄂贺耀祖、豫蒋作宾、黔吴达铨。 调何健为浙赣绥靖主任”。 ⑤ 11 月 18 日蒋介石“拟调何键为
第三战区副长官,委陈果夫为湘主席,张治中为皖主席或黄季宽,委何雪竹为鄂主席” ,11 月 20
⑥
日蒋介石发表“湘皖黔各主席命令”。 ⑦ 上述调整,朱家骅均不在列。 等到 11 月 20 日晚和 11 月
21 日连续两天“叹息”文人老朽甚至某些高级将领丧失“革命精神” 后,蒋介石于 11 月 24 日“预
定:一、任宋子文为粤主席,黄绍竑为浙主席,顾祝同为苏主席”。 ⑧ 黄绍竑在回忆录中解释蒋介
石让他接替朱家骅重任浙江省主席的原因,“ 因为当时长江下游各省正当军事要冲,为使军事便
利起见,都调换军人充当省主席,江苏的陈果夫换了顾墨三,安徽的蒋雨岩换了李德邻,浙江的朱
骝先换了我。 这是当时各省人事重大的变动”。 ⑨ 笔者认为,朱家骅的“文人”身份及作为焦土抗
战的“主流异见者”,且又拒绝执行“自我焦土”,是其最终被力主“ 自我焦土” 的黄绍竑取代的重
要原因。 从 11 月 26 日接到调令到 12 月 5 日发表“离浙声明”首谈“焦土抗战”,从 12 月 6 日完
成交接后赴雁荡山休养到 12 月 24 日杭州沦陷前明令赵龙文等拒绝执行黄绍竑“自我焦土”的焦
土抗战,从 1938 年 1 月 1 日开始在履新途中一路解释“焦土抗战”,到 1 月 11 日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再次公开宣传他的“焦土抗战”论,朱家骅一以贯之提倡并执行以“爱惜民力物力” 为前提的焦
土抗战。
阮毅成称朱家骅保全杭州城之“焦土抗战”,“为国家保全了很多的元气,为抗战增加了极大的
0
I
潜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沙大火酿成了悲剧,被自我焚成一片焦土。 胡颂平称,长沙大
1
I
火,这是张治中不听朱家骅劝告的结果。 张治中认为长沙大火是奉命行事,他于 11 月 13 日“元
① 蒋介石:《困勉记》下,1937 年 10 月至 11 月,台北,“国史馆”2011 年版,第 586 页。
② 蒋介石:《告抗战全军将士书》(1937 年 8 月),《抗战到底》,上海生活书店 1938 年版,第 14 页。
③ 蒋介石:《卢沟桥事件的意义———1937 年 7 月 17 日在庐山谈话会讲》,《抗战到底》,第 2 页。
④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0 月 25 日。
⑤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1 月 13 日。
⑥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1 月 18 日。
⑦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1 月 20 日。
⑧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1 月 24 日。
⑨ 黄绍竑:《黄绍竑回忆录》,第 358 页。
0
I 阮毅成:《三句不离本杭》,第 248 页。
I
1 胡颂平:《朱家骅先生年谱》,第 47 页。
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