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2023年5-6月
P. 80
周东华 /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高层对“焦土抗战”之认知与分歧
生的一场错误的悲剧。
长沙大火发生后,举国震惊。 1938 年 11 月 14 日美联社刊发新闻称:“长沙发生空前大火,全
市几尽遭焚,如此实为中国实行焦土政策之准备,虽丧失整个城市,亦所不惜。” 国民党高层纷纷
①
发表己见,由“长沙大火”而反思“焦土抗战”战略。 ② 蒋介石作为政府最高领导,无论张治中所谓
的电报是否存在,他都是长沙大火最主要的责任人,因此,他的反思尤为重要。
蒋介石本人关于“焦土抗战”,并没有专门的言论,甚至基本不提“焦土抗战”一词。 在长沙大
火前半个月左右,1938 年 10 月底,蒋介石就《告国民书》 中有关“焦土抗战” 一节发电报咨询汪精
卫意见时说:“《告国民书》(即非焦土亦成空城)句之下另加如下一段(自今以往,全面抗战日益发
展,而我军一切行动,进战退守不惟一无拘束,而且能处处立于主动地位,自由处置矣,不仅使敌军
被占之区一无所用,而且使之一无所有。 昔则使之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今则使之步步荆棘,葬身无
地矣),其文字如不妥,请汪先生修正而勿失其语意可也。” 汪精卫回电蒋介石:“此次广州放弃
③
时,纵火焚烧,除军事设备外,民居、商店亦一律被毁。 虽云不以资敌,然民怨已深,将来沦陷区内之
工作必受影响。 利害相权,利少害多。 《告国民书》中焦土一段,应否注意及此,稍加分别。 谨陈管
见,以备裁夺。” 汪精卫对“焦土抗战”的态度非常明确,他坚决反对广州撤退时“自我焦土”的做
④
法,认为这种做法“利少害多”,容易导致“民怨已深,将来沦陷区内之工作必受影响”。 而蒋介石的
电文和日记虽然表现出对“自我焦土”提法的谨慎态度,但从他的军事实践和内心思想来看,其实
并不排斥“自我焦土”的焦土抗战。 长沙大火前,蒋介石甚至基于武汉撤退经验,对长沙沦陷前以
“自我焦土”阻止日军策略作了布置。
长沙大火发生后,万耀煌日记中记录了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对长沙大火起因的看法,
他“私疑此等大事非奉意旨,谁也不敢,我守武汉时即奉有意旨,但只作准备等候时机而已。 长沙
焚毁,恐亦有类似之事”。 ⑤ 按照薛岳的看法,长沙大火系“奉意旨” 的结果。 当时,唯有蒋介石有
权下此“意旨”,这似乎表明张治中所宣称的长沙大火系执行蒋介石“文电”一事属实。 戴笠称他于
11 月 11 日下午与酆悌在车站会面“询及万一我军放弃长沙时,对长沙之破坏工作有无准备”时,酆
悌回答“此事已有计划并已准备一切矣”。 ⑥ 徐永昌日记称“12 日午前 10 时”,蒋介石“有电与张主
席,令于长沙不能守时即放火烧毁之”。 ⑦ 钱大钧 11 月 16 日抵达长沙后即到张治中官邸,“据文白
言,12 日前后得蔚文电话” 及蒋介石“ 限一小时到之电报,即召集会议,规定敌占汨罗后,纵火
焚烧”。 ⑧
种种迹象表明,长沙大火系蒋介石据武汉撤退时执行“自我焦土” 成功阻敌经验而下的命令。
因此,当长沙大火发生时,蒋介石认为“过” 不在焦土抗战政策,而在“焦土抗战” 执行者“不力”。
他说:“长沙城发火,焚毁甚惨,闻之心痛。 地方人员之不力,殊为浩叹。 如武汉非由自我主持至最
后一日,出此意外,则更贻笑中外,幸而武汉撤退秩序整然,更觉自慰也。” 在两天后的日记中,蒋
⑨
① 鹤峪:《焦土抗战与长沙大火》,《东方杂志》第 35 卷第 24 号,1938 年 12 月 16 日,第 45 页。
② 郑会欣《“风声鹤唳下的张皇之举”:亲历者笔下的长沙大火》 和郭辉《 抚慰人心与政治运作:1938 年长沙大火的罪责定
调》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③ 《蒋介石致汪兆铭等函电》(1938 年 10 月 28 日),台北,“国史馆”藏,汪兆铭史料,118 - 010100 - 0053 - 042。
④ 《汪兆铭致蒋中正电》(1938 年 10 月 29 日),台北,“国史馆”藏,汪兆铭史料,118 - 010100 - 0043 - 066。
⑤ 《万耀煌将军日记》下册,1938 年 11 月 14 日,台北,湖北文献社 1978 年版,第 110 页。
⑥ 《戴笠致黎铁汉电》(1938 年 11 月 17 日),台北,“国史馆”藏,戴笠史料,144 - 010104 - 0004 - 080。
⑦ 《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8 年 11 月 15 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年影印版,第 422 页。
⑧ 《千钧重负:钱大钧将军民国日记摘要》(二),台北,中华出版公司 2015 年版,第 687 页。
⑨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8 年 11 月 14 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下同。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