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2023年5-6月
P. 76
周东华 /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高层对“焦土抗战”之认知与分歧
《新闻杂志》《湖北省政府公报》等 10 余种报刊转发,引起舆论一定程度的关注。
而所谓汪精卫受朱家骅启发,应该指朱家骅在 1938 年 1 月 11 日采访讲话基础上形成之《对于
焦土抗战与游击战之感想》一文,文中说:
本人对此次抗战感想甚多,姑将目前有一部人所误解之两点提出一说,盖与国家民族生存
问题所关甚大也。 (一)焦土抗战者,系“即使敌人将我州邑摧为焦土,我仍悉力抗战” 之谓。
此乃吾人应具抗战之决心,必如是而后可以获得最后之胜利。 但有人颇多误解。 军队撤退时,
往往将当地所有无关军事之建设及民间财物予以毁坏,并不为沦入战区同胞着想,不知胜败为
兵家常事,战事必有进退。 世人恒言“坚壁清野”,此次抗战,在文物繁盛、人口稠密之区,实属
无野可清! 今日交通便利,岂能以此制敌? 且以我中国民族之伟大,我军攻入敌境,对敌国文
物建设尚不摧伤其一草一木,决不效敌人在我境内之随处焚杀。 倘以敌之将施我者自施,使他
日规复失地时无可凭藉;而受难者但见自己摧毁,影响其生存,若敌人施以虚伪之小惠,人心为
之转移,尤可痛心。 此不能不顾虑者也。 ①
在这篇文章中,朱家骅再次重申其“焦土抗战”观点。 第一,“焦土抗战”的涵义是“战至焦土而
尤战”;第二,“坚壁清野”式的“自我焦土” 并非真正的“焦土抗战”,舆论甚至军政官员对此多有
“误解”;第三,朱家骅特别强调慎用“自我焦土”之“焦土抗战”,因为这种策略容易导致“人心为之
转移”的不良后果。 尤为重要者,朱家骅在这篇文章中较此前思想有新的发展,即他以“爱惜民力
物力”为出发点,进一步阐明“误解”焦土抗战的不良后果是“人心为之转移”。
在朱家骅作出“自我焦土”是一种“自乱与自取灭亡”判断后 10 个月左右,湖南省主席张治中
治下的长沙城就因“自我焦土”而被焚于一旦。 一时间,舆论和军政当局纷纷反思,呼吁“回到朱家
骅观点”。 朱家骅的一路“解释”并未白费,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一座城市的牺牲。 与长沙城被“自我
焦土”焚毁不同,杭州城却因朱家骅的“焦土抗战”而得以保全。
三、 两种“焦土抗战”的实践
11 月 5 日日军金山卫登陆后,淞沪抗战局势突变,上海、南京危在旦夕,杭州亦不复稳定,陷入
慌乱。 朱家骅在给傅斯年电报中称:“5 日敌入浙境,继以沪战败北。 30 日嘉兴又败。 散兵骚扰,
加之湖州告急,杭市震动,全省受其影响。 弟力持镇定,一面先将中央与地方财物运出,仍坐镇危
城。” 坐镇危城的朱家骅,于 11 月 5 日至 12 月 6 日,守土有责,一方面密切关注浙江战局演变,策
②
划“中央与地方财物运出”。 如 11 月 14 日给陈果夫电文中,朱家骅说:“弟尚坐镇危城,至万不得
已时,决暂将省会迁金华。 重要物件,顷已过江;中央机关,亦嘱同样办理;车机车辆,亦嘱其过江
③
矣。” 另一方面,他“爱惜民力物力”,拒绝执行“自我焦土”的焦土抗战。
朱家骅在浙江省主席任上有无拒绝执行“焦土抗战”? 阮毅成在 1980 年撰文回忆了朱家骅力
保杭州城事。 ④ 1985 年,胡颂平和杨仲揆分别撰文指出:日军金山卫登陆后,杭嘉湖局势急转直下,
① 此文见朱家骅档案,301 - 01 - 06 - 473。 《大公报》《西京日报》 以《朱家骅谈抗战感想:焦土抗战系表决心,并非撤退一
地即予以破坏》为题,于 1938 年 1 月 12 日发表。
② 《朱家骅致傅斯年电》(1937 年 12 月 1 日),朱家骅档案,301 - 01 - 02 - 018。
③ 《朱家骅致陈果夫电》(1937 年 11 月 14 日),朱家骅档案,301 - 01 - 02 - 019。
④ 阮毅成:《静远书屋杂记》,《小世界》第 832 期,1980 年 12 月 6 日。 转引自王聿均《朱家骅对浙江建设的贡献》,第 129 页。
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