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2023年5-6月
P. 74
周东华 /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高层对“焦土抗战”之认知与分歧
或许两人就是在晚餐时讨论过“焦土抗战”。 熊式辉在江西所执行的“焦土抗战”,曾被改编为漫
画,集中于三句话,即“ 不叫鬼子走我们的路;不叫鬼子们住我们的房屋;不叫鬼子们喝我们的
水”。 ① 按照漫画和字面意思可知,熊式辉在江西执行的是“自我焦土”的“焦土抗战”。 1 月 4 日,
朱家骅抵达长沙,他与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亦有辩论“焦土抗战”。 张治中称:“毁灭,这有什么了不
得……我们正可以准备在这大毁灭之后,重新建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军对于预定撤退的战
略支点及重要城市之建筑物,施以破坏,免资敌用,原为作战上之必要,在各国战史上亦不乏先
②
例。” 可见张治中也是“自我焦土”式“焦土抗战”的拥护者。
1938 年 1 月 13 日朱家骅在给宁波专员徐士达的电报中说:“关于焦土抗战、游击二者,中央同
志多有此感,正在力谋补救以纠正之而免自乱。 安定人心,亦目前最要之事也。” 在 1 月 20 日回
③
复徐士达的电报中,朱家骅进一步说:“关于焦土战、游击战二者,弟此次所经各地无不详为解释,
到此又发表谈话一则,期舆论方面,加予纠正。 各地多有披露,不知浙省登载否? ……然各地仍多
误会,湘赣豫陕等省游击之风尤盛,闻淮南铁路敌军所至未及全线 1 / 4,而所有路轨机头车辆及煤
矿,竟已全部破坏,真是自乱与自取灭亡也!” 朱家骅一路解释“焦土抗战”,但发现“各地仍多误
④
会”,尤其在“ 湘赣豫陕等省”。 缘何如此? 与当时盛行的作为“ 主流意见” 的“ 焦土抗战” 认知
有关。
关于“焦土抗战”,李宗仁并非首创者。 早在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傅斯年就撰文称:
“中日问题决无和平解决之望”,“对倭只有一条路,即一切都无顾忌,人人当求必死”。 如为中国
“整个前途计,北平的存毁是不值得半秒犹疑的”。 ⑤ 北平的《世界日报》于 1933 年 5 月 15 日刊发
了一篇题为《不惜“焦土”抵抗》的社论,指出在日军“侵略冀察,迫攻平津”之时,“吾人于此敢大声
疾呼,请求政府为保持冀察,巩卫平津而实行焦土抵抗”,明确提出“焦土抗战”。 ⑥ 此后,“焦土抗
战”的流行,与李宗仁的不断宣讲关系密切,他说:“经过长时期的反复考虑和研究,我于 1933 年草
拟了一篇讨论抗日战略计划的论文,名之曰《焦土抗战论》。 ‘焦土抗战’四字后来在抗战期间曾被
广泛引用,成为一项最悲壮的抗日口号。 我这篇论文便是这一口号的来源所自。” ⑦
李宗仁虽非“焦土抗战”最早的提出者,但却是影响最大的阐述者。 仅从 1936 年 4 月到 1937
年 10 月,就笔者目力所及,李宗仁就发表了 3 篇文章、1 封电报阐述其“焦土抗战”思想。 在这些文
章和电报中,李宗仁反复强调了“焦土抗战”的定义、举措和对中国抗战的意义。 在 1936 年 4 月发
表的《我对于中日问题的观察和主张》一文开篇,李宗仁就提出解决中日问题的关键在于动员全民
族“化全国为焦土”以抵抗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 他说:“目前中国所最迫切需要者,为整个民
族救亡问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由平等,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主权之完整……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
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 在 1936 年 12 月发表的《民族复兴与焦土抗战》一
⑧
文中,他认为“中华民族当前之绝大危机,不在于日本之不断侵略,而在于中国无止境之退让;不在
于侵略者之不可抵抗或不能抵抗,而在于被侵略者之不抵抗”,因此,他强调“举国一致痛下决心,
① 《焦土抗战中的江西(根据熊式辉主席的谈话)》,《民族战士》第 8 期,1938 年 8 月 13 日,第 135 页。
②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52、267 页。
③ 《朱家骅致徐士达电》(1938 年 1 月 13 日),朱家骅档案,301 - 01 - 02 - 019。
④ 《朱家骅致徐士达电》(1938 年 1 月 20 日),朱家骅档案,301 - 01 - 02 - 019。
⑤ 傅斯年:《日寇与热河平津》,《独立评论》第 13 号,1932 年 8 月 14 日,第 7、9、10 页。
⑥ 《不惜“焦土”抵抗!》(录 5 月 15 日《世界日报》),《国闻周报》第 10 卷第 20 期,1933 年 5 月 22 日,第 5 页。
⑦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整理:《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98 页。
⑧ 李宗仁:《我对于中日问题的观察和主张》,周焕编:《李宗仁将军言论:焦土抗战》,一星书店 1938 年版,第 1 页。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