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2023年5-6月
P. 71
2023 年第 3 期
往长沙或武汉履新职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朱家骅发现杭城的舆论和接任者黄绍竑对“焦
土抗战”的看法与他大相径庭,他需要一段缓冲时间,为自己正名,为他所理解的“焦土抗战”正名。
朱家骅正式离任前的 12 月 2 日和 4 日这两日《东南日报》上刊登了两篇涉及“焦土抗战”的文
章。 一篇是戴季陶在广西桂林发表的有关“焦土抗战”演说,强调“我国今日大难临头,吾人惟皆应
加倍努力,长期对敌作焦土抗战,复兴中国”。 ① 另一篇系题为《为战局进一解》的社论,“为一般惶
虑焦忧消极馁丧者进一解”,强调“4 月以来南北各线之战争,均为各重要据点之争夺战……外表
上,敌军似已实现其‘速战速决’之夸言,而我则几陷于一蹶不振之势。 其实此乃肤浅之见,不知现
代战争胜负之决定,绝非如此简单,而弱小民族对帝国主义之‘焦土抗战’,尤不能以少数据点争夺
之得失,判定战局有利与不利之形势。 盖既云‘焦土抗战’矣,则据点之撤退,必为焦土之牺牲,使
敌得此焦土,虽费巨大之代价,而不必有预期之用处”。 ② 很显然,无论是戴季陶的演说还是《东南
日报》的社论,都强调“焦土抗战”对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强调“焦土抗战”可以消除“惶虑焦忧消
极馁丧者”的顾虑,强调“焦土抗战”的实质是“为焦土牺牲,使敌虽得焦土而无用”。 应该说,关于
“焦土抗战”政策,这样的认知在当时是主流观点。 对此,朱家骅虽然同意“焦土抗战”,但对“据
点”争夺中“自我焦土以使敌人得据点而无用”这一观点,表示不能同意。 那么,朱家骅关于“焦土
抗战”的观点是什么呢?
在 1937 年 12 月 20 日《东南日报》第 2 版中间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朱家骅播讲焦土抗战》
的短文,其文如下:
前浙江省府主席,于旬前在省府广播,题为《要说的几句话》,说自己在浙一年,毫无建树。
次对抗战期中,一般人(一)慌张;(二)公私不分;(三)没有步骤;(四)缺少民族观念;(五)缺
乏仁爱之心;(六)虚焦及脆弱;(七)缺乏责任心。 次对焦土抗战有所解释,谓现在大家所听惯
的是焦土抗战四个字,但是很多人是误解。 焦土抗战是说:你把我们人民财产变成焦土,我们
仍旧要抗战到底。 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我们的人民财产弄成焦土,再与你们抗战。 这两种绝对
不同的意思,要是解释错误,所受的影响就很大。 敌人在我们的境内作战,给他轰炸得已经够
了,我们不好再把我们的财产,自己来毁灭,毁灭了的,不是自己的财力吗? ③
《东南日报》刊登这篇讲话稿时内容详略安排颇有玄机。 第一部分用“在浙一年,毫无建树”概
括;第二部分以罗列一般人在抗战中的七种心绪名称概括;唯对第三部分“焦土抗战”,以几乎全部
的篇幅都用来解释何谓真正的“焦土抗战”。 朱家骅强调,“焦土抗战”虽然是人们“听惯”的词汇,
但其内涵却被“误解”了。 为此,他重新界定了“焦土抗战”,强调真正的“焦土抗战”是“抗战到底”
的决心,以蒋介石倡导的“爱惜民力物力”为前提,不是盲目“牺牲到底”,即“自我焦土再行抗战”,
而是“必要的牺牲”,即“因抗战而焦土”。 朱家骅尤其强调这种“以珍惜人力物力为中心”的“焦土
抗战”,符合蒋介石“苦心”,因此,各战区各省都应“上体” 蒋介石的“用心”,而行真正的“ 焦土
抗战”。
这篇广播稿是在哪一天发表的呢? 文末称“交卸完毕,就要离开放走了”,可知发表时间在 12
月 6 日前,但究竟是哪一天,仍需考证。 由于《东南日报》刊登是节选,如果能找到广播稿全文,自
① 《戴院长在桂讲焦土抗战》,《东南日报》,1937 年 12 月 3 日,第 1 版。
② 《社论:为战局进一解》,《东南日报》,1937 年 12 月 4 日,第 2 版。
③ 《朱家骅播讲焦土抗战》,《东南日报》,1937 年 12 月 20 日,第 2 版。
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