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2023年5-6月
P. 75
2023 年第 3 期
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作殊死之抗战”。 ① 在 1937 年 7 月 20 日
的电报中,李宗仁向蒋介石“挥泪陈词”,称将以“焦土抗战,与敌偕亡之决心”,愿意“为国家民族争
最后之生存而死”。 ② 在 1937 年 10 月发表的《焦土抗战的主张与实践》一文中,他再次强调“非实
行焦土抗战,不足以救亡图存”的思想。 ③
李宗仁的叙述建构出他的“焦土抗战”思想。 首先,“焦土抗战”是政治立场与对日态度问题,
即它是针对不抵抗主义和等待国际社会援助论这两种论断,强调不惜牺牲一切都要坚决抗战;其次
是如何进行焦土抗战,主张焦土抗战系一项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对日进行“全面抗战、攻击战和持
久战”的过程;最后,所谓“焦土抗战”的终极手段是不惜牺牲一切,甚至自我焦土,也要与敌同归于
尽,玉石俱焚。 李宗仁“焦土抗战”得到了白崇禧和其他桂系成员认同,他们的文章大多收录于周
焕编《李宗仁将军言论:焦土抗战》一书,形成所谓“焦土抗战”主流意见者。 例如,粟豁蒙认为“我
们这里所谓焦土,不仅是指敌人炮火之下所成的焦土,而且是指我们自动对于我们军队将要撤退的
地方付之一炬的焦土”。 ④
与作为“主流意见”的桂系观点相比,朱家骅以“爱惜民力物力”为前提的“焦土抗战”,显得保
守,甚至在实践过程中有“资敌”风险,也因此被桂系视为“焦土抗战”的“主流异见者”。 ⑤ 在当时,
只有汪精卫的观点与朱家骅比较接近。 在汪精卫看来,焦土抗战这个词,其意应该是:“人人以必
死之决心,尽可能的努力,敌人来犯,把人力、物力悉数使用,以与之抗。 虽至人人皆成齑粉,物物皆
化灰烬,亦所不辞。 这意义是极严肃的,同时是极正确的。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清楚,所谓焦土
战者,是因战而至于焦土,绝不是不战,更绝不是即使不战也要焦土。 由前之说,是焦土战;由后之
说,是不战而焦土,二说绝不相同,不可混为一谈。” ⑥
胡颂平认为汪精卫的“焦土抗战”观点受朱家骅影响,也是对朱家骅观点的响应。 他在《朱家
骅年谱》中说:“阴历元旦从丽水出发,第 3 天到了南昌。 先生和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大谈其焦土抗
战之不当。 第 4 天到了长沙,又对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谈焦土抗战政策的不对。 第 5 天飞到汉口,发
表坚决反对焦土抗战政策的谈话。 隔了一天,汪兆铭在《中央日报》上作了 1 篇社论响应先生的谈
话,从此一般的观念有点改变了。” 前文已论及朱家骅在雁荡山疗养 20 余天后,于 1938 年元旦从
⑦
丽水出发开始履新,沿途经过江西南昌、湖南长沙,抵达湖北汉口,一路上与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湖
南省主席张治中等执行“焦土抗战”的“军事将领”解释他所界定的“焦土抗战”,以纠正当时主流
的“自我焦土”观点。 1 月 11 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家骅再次公开发表以“爱惜民力物力” 为前提
的“焦土抗战”才契合中央意旨,而“自我焦土”为特征的所谓主流的“焦土抗战”实际是“误解”的
观点。 他说,此种误解“实属曲解中央之意旨;此种误解,深入人心,且正传播无巳,而距中央较远
地方尤甚。 望舆论界共起纠正,国家民族,实利赖之”。 ⑧ 第二天,汪精卫以“如何使用民力” 为主
题,在《中央日报》公开发文响应朱家骅观点,并很快被《东方杂志》《抗敌先锋》《中山周报》《民意》
① 李宗仁:《民族复兴与焦土抗战》,周焕编:《李宗仁将军言论:焦土抗战》,第 22—23 页。
② 《李宗仁致蒋介石电》(1937 年 7 月 20 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 - 090105 - 00004 - 529。
③ 李宗仁:《焦土抗战的主张与实践》,周焕编:《李宗仁将军言论:焦土抗战》,第 28 页。
④ 粟豁蒙:《为实现焦土抗战的主张而奋斗》,周焕编:《李宗仁将军言论:焦土抗战》,第 49 页。
⑤ 周焕:《焦土抗战运用之商榷》,周焕编:《李宗仁将军言论:焦土抗战》,第 64 页。
⑥ 汪精卫:《如何使用民力》,《闽政与公余非常时期合刊》第 15 号,1938 年 1 月 30 日;《汪精卫先生抗战言论集》,独立出版
社 1938 年版,第 50—51 页。
⑦ 胡颂平:《朱家骅先生年谱》,第 44 页。
⑧ 《朱家骅辨正“焦土抗战”“游击战”两误解》,《新闻报》,1938 年 1 月 12 日,第 4 版;《朱家骅解释焦土抗战与游击战,目前
种种误解应即纠正》,《华美晚报》,1938 年 1 月 12 日,第 1 版。
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