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2023年5-6月
P. 84
周东华 /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高层对“焦土抗战”之认知与分歧
电”中称“奉委座文侍参电,令于长沙失陷时,务将全市焚毁。” 蒋介石虽然认为“长沙焚毁,精神
①
上之打击,十百倍于战败之痛苦,可耻可悲,莫甚于此也” ,但由于“文侍参电” 确实存在,故他在
②
处置长沙大火责任人时,不得不包庇张治中。
1938 年 11 月 20 日,蒋介石致电行政院长孔祥熙,并请将电报转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公布了
他关于长沙大火原因、善后措施和责任人处理意见:首当其冲的责任人张治中“革职留任,责成善
后,以观后效”,而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第二团团长徐崑和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 3 位直接当事
人被枪毙。 该电文如下:
查我军对于重要城市与军事有关建筑物,施行破坏,免资敌用,原为作战上之必要。 长沙
既临战区,事前准备,亦为当然之事。 乃地方军警当局于我军放弃岳州时,即信谣言,惊慌躁
切,将准备工作变为行动。 同时一部民众鉴于敌机轰炸平江、岳州、通城等县之残酷,激于民族
义愤,以为敌寇将至,不如先行自行焚其室,遂至一处起火,到处发动,波及民居,不可收拾。 灾
情之重,损失之巨,中正亲临视察,实深怆痛。 而中正到长沙后,即一面遴员派队分别收容,救
济难民,恢复秩序及交通通信,一面彻查肇事祸首,交由军法会审。 查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
第二团团长徐崑,误信谣言,惊慌躁切,辱职殃民,罪无可逭;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未奉命令,
放弃职守,均经本会高等军法会审,判处死刑。 业经发交株长警备司令部,依法执行在案。 又
湖南省政府张治中,用人失察,防范疏忽,请予革职留任,责成善后,以观后效。 保安处长徐权
惊惶失措,摇动人心,业令革职查办。 ③
从电文内容看,笔者觉得最重要者不在于长沙大火责任人的处置,而是蒋介石界定了“焦土抗
战”的内容,即将“焦土抗战”界定在朱家骅始终如一强调的范围内———“对重要城市与军事有关建
筑物,施行破坏,免资敌用”,表明蒋介石关于“焦土抗战”的认知最终回到朱家骅以“爱惜民力物
力”为前提的“焦土抗战”。 除蒋介石外,其他国民党高层,无论是军方的陈诚、顾祝同等,还是孔祥
熙、王世杰等文官,也都发表了总结长沙大火教训,反思“焦土抗战”政策的言论。
与国民党其他高层慎用“莫斯科公式”,回到朱家骅观点,坚持抗战到底不同,汪精卫在反思
中却逐渐偏离轨道,从主张慎用“自我焦土”转向“决策权力”追求,从坚持抗战转向“议和”叛国。
他在 1938 年 12 月 6 日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谷正纲函电中说:“ 弟无此权力,兄所深悉。
惟对于国事心所谓危,不能不言,曲解谩骂,只有听之。 今年 1 月 12 日《如何使用民力》 一文,及
1 月 23 日在乡政训练班演词,如读者稍有留意,何至演出长沙放火事件?” 汪精卫在电文中抱怨
④
“无此权力”,强调“如读者稍有留意”,表明他在长沙大火后心态失衡,权欲熏心,逐渐迷失自我,
幻想由他主导,通过对日“议和”重获“和平”。 12 月 23 日,汪精卫在致郭泰祺电文中说:“日方所
⑤
提尚非亡国条件,应据以交涉而杜共祸。 拟以去就向中央力争谋和平,故暂离渝。” 12 月 29 日,
汪精卫在香港发表“艳电”,公然叛国。
长沙大火发生后,知识界、舆论界也发现“莫斯科公式”有许多可商榷之处。 如罗家伦说:“我
① 《蒋中正电张治中》(1938 年 11 月 14 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 - 070100 - 00045 - 078。
②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8 年 11 月 17 日。
③ 《蒋中正电孔祥熙》(1938 年 11 月 20 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 - 060100 - 00134 - 020;《蒋中
正电林森》(1938 年 11 月 22 日),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01 - 032220 - 00167 - 040。
④ 《汪兆铭电谷正纲》(1938 年 12 月 6 日),台北,“国史馆”藏,汪兆铭史料,118 - 010100 - 0006 - 017。
⑤ 《汪兆铭电郭泰祺》(1938 年 12 月 23 日),台北,“国史馆”藏,汪兆铭史料,118 - 010100 - 0005 - 051。
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