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2023年5-6月
P. 87

2023 年第 3 期

          等条约 ,将中国经济引向它们所需要的发展方向。 为此,近代中国不仅丧失了大量政治和经济的
                ①
          权益,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工业、提升经济。 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有助于我们
          在今天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理念,这与经济全球化应该构成相辅相成的战略。 本文尝试对中
          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勾勒一个浓缩的框架,并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阶段划分和规模度量提出一
          点探讨性的意见,供大家批评。


                                      一、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模式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通过协定关税、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夺
          利益,榨取中国人民的财富。 更有甚者,西方列强通过政治和军事强权,控制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方
          向,要把中国塑造成一个适合它们需要的经济体。 也就是说,西方列强要把近代中国塑造成它们的
          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而不是帮助近代中国发展成为类似于它们那样的工业国。 虽然西
          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也有先后之分,最早成为经济强国的英国对西方其他国家也形成冲击,但那些受
          冲击的西方国家大多在经历过一二百年的社会转型过程,经历过思想、宗教、政治、经济等全方位的
          变革后,已经普遍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对科学技术已形成敬畏并愿意随时接受最
          新的成果。 因而,西方的后发国家在受到英国等国的冲击后,能够迅速在国内发起工业革命,发展
          的速度甚至超过英国等先发国家。               ②  但是,这条规律绝对不适合近代中国及其他绝大多数的落后
          国家。 长期研究马来西亚和西非地区经济的彼得·鲍尔认为,欠发达国家“其本身不可能提供自
          己所需的资本。 总体落后、经济不能做出快速反应,以及缺乏创业精神几乎是欠发达世界的普遍现
          象”。 ③  近代中国在受到西方冲击前,并没有长期社会转型的经历和准备,陡然受到西方列强的巨
          大冲击,是不可能成为像德国那样迅速崛起的后发国家。 日本的情况有点特殊,它受到冲击后崛起
          得比较快。 然而,日本在遭受冲击前已经有一定的社会转型准备,受冲击后又顺利实现了明治维新
          这一资本主义改革的目标,但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近代中国虽然落后,但具有许多潜在的要素和市场的优势条件。
              中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 中国的丝和茶是备受西方各国欢迎的出口产品,在中国的出口商品
          中曾长期占有主要地位。 后来,由于别国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中国的丝、茶出口减少,但其他土特
          产品出口增加,如大豆和豆饼、桐油、蛋品、猪鬃等。 中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据 1936 年的资料
          称,当时探明的中国煤矿储藏量为 2482. 9 亿吨,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煤产量却
          十分有限,20 世纪 20 年代后半期一直徘徊在年产量 2000 多万吨的水平,1931 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也才 2882 万吨。   ④  而且,当时中国的好煤矿,即高产、优质、近交通线的煤矿,多为外国人所侵占,
          如日本人侵占了辽宁抚顺煤矿、英国人骗占了河北开平煤矿等。 中国每年煤炭的出口量大于进口
          量。  ⑤  全面抗战前,中国的铁矿生产主要集中在辽宁、安徽、湖北等地,年产量约 289 万吨,其中日
          本侵占和控制的辽宁省所产铁矿石占到 55% ,产品供日本的昭和制钢所及本溪湖煤铁公司,其他




             ①  何伟亚著,刘天路、邓红风译,刘海岩审校:《英国的课业:19 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4—5 页。
             ②  W. W. 罗斯托著,陈春良等译:《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676—677 页。
             ③  W. W. 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第 588—589 页。
             ④  程尚林:《经济建设中的中国矿业》,《商业月报》第 16 卷第 9 期,1936 年 9 月,第 3 页。
             ⑤  杨德惠:《中国煤矿业现状》(下),《商业月报》第 16 卷第 4 期,1936 年 4 月,第 15 页。
           8 6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