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2023年5-6月
P. 90
杜恂诚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阶段划分与规模度量
领域加强投资。 ① 美国国内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打击托拉斯组织,美孚等寡头企业就加强了在
中国的销售活动。 ② 西方国家在中国修建铁路,或借款给中国政府修建铁路,是为了更多更快地运
销商品及进行人员流动。 建造铁路是西方国家发展钢铁业的最重要契机,但西方国家并不打算在
中国投资建造钢铁厂,或帮助中国建造钢铁厂,它们只是把自己国内的钢铁产品输出到中国,作为
投资或借款的前提条件。 ③ 另外,铁路的管理改革是引发美国企业管理革命的主要切入点和抓手,
但西方国家通过投资或借款控制中国的铁路公司后,铁路公司并未成为近代中国企业管理改革的
标杆。 ④
20 世纪中期,长期研究拉丁美洲经济的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认为:“我对拉美国家
形势的诊断是基于我对外向型发展模式的批判,我认为这种模式无法使这些国家获得充分的发展。
我提出的发展政策旨在确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有可能克服前一种模式的局限性。 这种新的发
展模式以工业化为主要目标。” ⑤ 对于这一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领域的钟天纬、马建忠、薛福成、
郑观应等先驱,以及中国的民族商业群体在普雷维什之前大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觉悟到,并且有人
已经付诸实施。 在机器棉纺织工业兴起之前,这类努力主要集中在出口加工业方面。 当时中国以
丝、茶为出口大宗。 自 1874 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动力厂继昌隆缫
丝厂,到 1894 年广东的蒸汽动力缫丝厂增加到 75 家。 这些工厂由华侨商人、丝商和银号主投资。
在上海,1882 年公和洋行买办黄佐卿创办了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蒸汽动力公和永缫丝厂,到 1894
年上海共成立 8 家民族资本蒸汽动力缫丝厂,资本总额 206. 1 万两,丝车 2576 部,年产丝 2782 担,
雇工约 5850 人。 之后,又有瑞纶、永泰、久成等丝厂先后设立。 ⑥ 此外,江浙等省也创立了机器缫
丝厂。 这些工厂的产品逐渐代替过去的手工丝出口。 在机器制茶方面,1913 年前在福州、温州、汉
口、湖北羊楼桐、四川雅安等地已有 10 家资本额在 1 万元以上的制茶厂,其中能够确定资本额的 6
家制茶厂的资本额总计为 178. 3 万元。 ⑦ 其他如制蛋、制革等出口加工工业中,均能见到中国投资
人的努力结晶。
中国的工业投资者希望通过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这样的工业化就
是基于经济发展自身固有规律的发展。 机器纺织业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结构松懈
并渐渐瓦解,农民逐渐放弃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家庭纺织业,转而从事收入较高的其他副业,部分农
民进城做工。 纺织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催生了机器动力产业的发展,先有蒸汽机的问世,
后有电力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机器制造业、染料等化工行业的发展。 动力产业的发展则催生
了轮船、铁路等新型交通工具和新兴交通运输业的产生,机器制造业、铁路等行业的发展又促进了
钢铁等金属冶炼业的勃兴;而城市化的进展又给各种公用事业、通讯业、建筑业等提供了发展的舞
台。 大家在说到经济发展方向或经济成长规律时,一般都是这样认识问题的。 但对中国近代经济
而言,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 因为这样的经济发展规律是以自主性为前提的,如果缺乏自主性,在
强大的外力左右下,经济发展自身规律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示。
① 戴维·E. 麦克纳博著,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繁荣的进程:全球工商业通史》 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60 页。
② 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著,张逸人等译:《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华夏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0—76 页。
③ 戴维·E. 麦克纳博:《繁荣的进程:全球工商业通史》上卷,第 67—68 页。
④ 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著,重武译:《看得见的手》,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213—215 页。
⑤ W. W. 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第 618 页。
⑥ 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13、118、140—141、188—196 页。
⑦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附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96—397 页。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