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2023年5-6月
P. 92
杜恂诚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阶段划分与规模度量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但在沦为西方国家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的情况下,中国的农
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国家经济的影响。 西方国家在遇到严重的经济危机时,会千方百计地嫁
祸于中国。 中国被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向中国输出棉布、棉纱、煤油、卷烟等商
品,又从中国进口丝、茶等农产品和各种手工业品,这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农村经济。 尽管有一个
充满抗拒的过程以及后来的进口替代,但中国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慢慢地瓦解了。
农民不用自己纺纱,可以买到现成的机制纱,后来也不用自己织布,而可以买到现成的机制布。 他
们还可以用进口的煤油点灯,并以卷烟代替以往的水烟、旱烟。 但他们需要从事新的农业生产或新
的副业,才能有机会获得必要的货币收入以维持自己的家庭生活。 在农村生产方式基本没有发生
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新的生产机会与中国的出口贸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合适的地区,人们种桑
养蚕、栽种茶树,可以获得比种植粮食作物较多的收获。 而一些新的出口农副业产品也吸引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投入。 同时,在以新式经济为背景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周边区域的农民可以更多地从
事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经济活动,如养猪、捕鱼、种菜以及各种手工日用品的制作和贩卖等,也有一部
分农民直接进城当了工人。 但在这样的农业经济模式下,外商通过收购环节,掌控了出口农副产品
及为进口替代需要而种植的棉花、烟叶等农产品的收购价和收购数量。 在外商的压榨和本国军阀
官僚的苛捐杂税盘剥下,中国农民的生活非常艰难。 即使从事出口农业的收入略高于种粮,但衣被
等过去自产的生活品,现在需要花钱购买。 尤其是外商会根据他们在国际市场的利益需要,调整从
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品种、比重和他们本国的进口税率,给中国农民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1929 年世
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提高了茶叶、花生、大豆、蛋制品等农
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进口税,造成中国这些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还有不少西方国家禁止中国的农
副产品进入它们的国家。 ① 更有甚者,西方国家还通过向中国倾销农产品来缓解它们本国的农业
危机。 如危机期间,外国的大米、棉花、洋麦、面粉在中国市场低价倾销,造成上海的米价常低于每
担 15 元的中国农民生产成本线以下。 ② 同时,由于城市工商业境遇萧条,非但农民无法进城谋生,
而且城市的失业工人返流乡村,使中国农村的困境雪上加霜。
总之,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既与欧美日模式不同,也与其他的落后国家不同,或不完全一
样,而有其特定的演变路径。 近代中国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都受西方国家操控,服务于西方国家
的利益需求,并承受西方国家转嫁的风险和灾难。
二、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阶段划分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阶段划分,或称分期问题,在学界一直没有定论。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学
界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中,少数人认为中国近代经济史应以 1840 年起至 1919
年五四运动,但多数人主张应至 1949 年。 其中,主张中国近代经济史应以 1840 年起、1949 年止的
学者又有两类意见。
一类意见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阶段性作基本线索,主要有三种主张。 第一种主张分两
个阶段:1840—1919 年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开始、形成和进一步加深阶段,1919—1949 年为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缔造、产生、发展、取得彻底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日趋没落、最后全面崩溃
阶段。 第二种主张分三个阶段:1840—1895 年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基本特征形成阶
① 刘克祥、吴太昌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上册,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9—30 页。
② 张志澄:《米价跌落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动向》,《中国经济》第 1 卷第 1 期,1933 年 4 月,第 2 页。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