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四期
P. 31

黄博文 / 1938—1941 年日本华北方面军的“治安战”


          凭借装备、兵员素质等战术层面上的优势,华北方面军在“ 治安战” 前期快速扩大华北“ 治安”
    区域,并实现了对华北国民党军主力的压制。 以晋南地区为例,华北方面军纠集几乎全部机动兵
    力,最终通过晋南会战击溃中条山地区国民党军卫立煌部。 但是,有限的军事优势只能使日本获得
    暂时性的战术优势,无法帮助其实现战略上的目标。 大本营若想复制中条山会战的战果,在中国战
    场上发起决定性的攻势,就必须如中条山会战一样,在每一个主要攻击方向上均保持五六个师团的
    作战兵力。 如此规模的军力投入已然超出日本国力的极限,且必将耗尽日本的战争潜力,使之无法
    进行军备革新,遑论推行“南进”政策。 因此,在大本营执意“南进”的战略背景下,华北方面军必然
    无法获得足够的军事资源,而华北“ 治安战” 本身,也只是在延缓日本战略上的失败。 值得一提的
    是,在 1941 年 7 月后,华北方面军在新任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发起新一轮“治安作战”。 在此
    阶段中,华北方面军一方面施行更为极端的分散配置,一度将“ 治安” 区域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比

    例提升至 70% 。        ①   另一方面通过更为极限的兵力借调,拼凑出“华北特别警备队” 作为专司“ 肃正”
    作战的部队。 两项措施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战果,一度限制了中共根据地的发展,但最终仍因精干兵
    力被抽调、装备补给被削减而难逃失败结局。                                ②  可以说,虽然日本陆军 1945 年 8 月才最终迎来战
    败,但华北方面军的“治安战”早在 1941 年就已显露失败的端倪。


                                                        结  语


          从 1938 年末至 1941 年,在华北“治安战” 的“ 正规化” 阶段中,华北方面军利用下属部队间的
    兵力借调频繁开展作战行动,通过“ 肃正” 作战不断压缩华北腹地国民党军与八路军的生存空间,
    并以周期性的消耗作战持续压制华北边缘地带的国民党军重兵集团。 在具体作战过程中,华北方
    面军作战部队不断尝试改进战术战法,体现出了较高的战术效能,最终将“ 治安” 区域扩张至华北
    地区大部分城镇与主要交通线沿线。 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背后,“ 治安战” 的失败结局已然显现。
    诚然,由于中日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日军部队的作战能力强于同等规模的中国军队。 张发奎就曾
    说:“我感觉敌人(日军)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
    要。”   ③ 然而,华北方面军的战术优势却最终无法转换为战略胜利,日本侵略者完全低估了中国人民
    的抗日意志。 随着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的发展壮大,华北方面军有限的机动兵力在不同的中共根据
    地之间疲于奔命,兵力借调这一“治安战”的基础也开始出现混乱,华北“全境治安”渐成镜花水月。
          归根结底,大本营长期自相矛盾的战略决策是导致华北“ 治安战” 失败的重要原因。 日本既无
    通过军事侵略彻底占领全中国的能力,也不愿从中国战场全面撤军,放弃侵略所得,只能通过展开
    “治安战”的方式,谋求以有限的军事投入迫使中国屈服,最终在中国战场的泥潭中不断消耗,随着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步步走向战败的深渊。

          〔作者黄博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晓娟)








        ①   笠原十九司『日本軍の治安戦:日中戦争の実相』、118 頁。
        ②   岩谷将:《日本军华北“治安战”》,《抗战史料研究》2018 年第 1 期,第 141 页。
        ③   张发奎:《蒋介石与我———张发奎上将回忆录》,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57 页。
                                                                                                                 3 3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