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四期
P. 53

抗日战争研究                   2020 年第 4 期



                                                        结  语


          全面抗战初期,即便在外汇储备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仍坚持以外汇偿付关税担保的外
    债。 从 1937 年 9 月到 1938 年 12 月,中央银行垫付沦陷各海关应摊而未解之债额达 1   75 亿元法

    币,占 1937 年度财政实收总额的 42   4% 。                    ①  考虑到在法币严重贬值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以固定的
    优惠汇率向海关总税务司提供偿付外债所需的外汇                                      ② ,中国政府在财政上做出的牺牲更大。 至广
    州、汉口沦陷,约 80% 的关税被日军截留,继续偿付外债已不可能,停付战前签借的巨额长期外债

    是迫不得已的必然选择。
          英国作为中国所发行外债的最大持有者                             ③ ,受国民政府停付外债的影响最大。 国民政府对英
    展开交涉,大致达成对己方较为有利的结果,且未引发英国的激烈反应。 考察国民政府的外交应对
    举措,务实是国民政府外交决策的重要特征。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丧失了大部分关税。 国民政
    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外汇来坚持偿付关税担保的外债,根本原因是期望维持债信以获得英美的
    进一步援助。 当中美桐油贷款达成后,国民政府立即宣布停付关税担保外债。 在后续交涉中,国民
    政府在偿付利息的额度上一再让步,但在外汇储备见底时果断终止谈判。 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在外
    交上的让步具有强烈的务实性。 国民政府在关税被日本掠夺殆尽的情况下坚持偿付海关担保的外
    债,给予外界中国坚决维持债信的良好印象。 在国民政府停付外债之后,批评者没有理由指责中国
    丧失债信,中国停付外债之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情有可原。
          国民政府选择在美国桐油贷款达成之后停付外债,正式宣布之前也只与美国政府秘密交换意
    见,并将美麦及美棉麦借款排除在停付外债之列。 之所以如此举措,是因为国民政府已认识到美国
    是影响英国对华援助的重要因素。 英国在远东的势力趋于衰弱,无力单独制衡日本,只能力图与美
    国保持平行政策。 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宠惠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即断言,“ 英国态度以美能
    否合作为转移,故目前关键全在美国”。                           ④  在美国提供桐油借款后,英国对中国提供财政援助势在
    必行。 中英平准基金贷款如愿达成,然而国民政府停付外债并且放弃提出偿付部分利息的方案仍
    给中英关系蒙上了阴影。 美国先于英国对中国提供财政援助,并且拒绝同英国一起逼迫中国接受
    英日海关协定,美国在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中地位的上升和英国地位的下降已是大势所趋。


          〔作者彭欣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来特)
















        ①   吴景平:《评南京国民政府的整理外债政策》,《近代史研究》1993 年第 6 期,第 227 页。
        ②   Frederick Maze to Chang Loy, December 31, 1938, China and the West, Reel 305.
        ③   阿瑟·N   杨格:《抗战外援》,第 104 页。
        ④   王世杰著,林美莉编校:《王世杰日记》上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2 年版,第 48 页。
      5 4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