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三期
P. 12

&忧支释寃           2020年第3期


                 分两次转载《大阪朝日新闻》的文章,介绍了日本人如何运用“社会”这一新概念来剖析日本的现状
                 和未来:“野蛮之地,无社会者焉。及文明渐开,微露萌藥,久之遂成一社会。然则所谓社会,盖以
                 渐积成者也。抑社会二字,本非我国古来惯用之熟语,而社会之实形,自古已有……至近古与欧美
                 相交,又大有变化……社会之进化于善,亦当常求之于变化之中也……然则日后我社会果为如何变
                 化乎?则又不可不讲求变化之方也。”①文中提到的具体变化之方,就是打破“学人社会”“俗客社
                 会” “文艺美术之社会”“宗教道德之社会”“股分市情之社会” “格致博物之社会”之间互不相容乃
                 至互相排斥攻击的局面,“推广社会之容量,而包含异种异样之事物”,从而达到“社会日进化于美
                 境”的效果% 1898年6月,维新派在日本神户出版的中文报纸《东亚报》,刊载了英国斯配查(即斯
                 宾塞)原著、日本人涩江保编译、广东番禺人韩昙首转译成中文的《社会学新义》第一节“论社会大
                 义”,其中介绍了“社会”一词的抽象内涵:“人类群居,互相交,互相依,互相生养之道,曰社会……
                 社会与国家异,又与国民异,不可混同。国民者,谓有一定土地、在一定政体之下者也。国家者,即
                 合一定土地与一定人民而言之……社会则比其意义为更广,不论土地、人民政体一定与否,凡人多
                 群居而为一团者,总称为社会焉。”②1900年4月,与维新派关系密切的日本人在上海出版的《亚东
                 时报》,刊载日本学者有贺长雄演讲稿《论国家、社会之干系》的中文译文,其中对于“社会”的界定,
                 更加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群组织:“人群相集,各遂其生,于是有社会焉,有国家焉。”有贺长雄还
                 特别提醒:“国家,英语state之谓,与支那’国家'义别,勿混视。社会,英语social之谓,支那学者译
                 以’群'字,似不妥,姑从日本译名。”③1904年,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设立新名词解释专栏,采
                 译日本学者健部遁吾的《社会学序说》及日本教育学术研究会编纂的《教育辞书》里的相关内容,对
                 “社会”概念作出更清晰、更完整的理论界定:“社会,英Society,德Gesellschaft,法Societe。社会者,
                 众人协同生活之有机的、有意识的人格之混一体也。”并对协同生活、有机体、有意识、人格、混一体
                 五个要点逐一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说:“合此五者,则’社会'之正确训诂,略可得矣……中国于此字
                 无确译,或译为’群’,或译为’人群’,未足以包举全义。今从东译。”④至此,不管是个别意义还是
                 总体意义上的“社会”,其所指内涵已经很明晰,尽管范围大小有区别,但都是出于相互依存、基于
                 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内在凝聚力的人群结合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严复、梁启超等人提倡的“群”,与明治时期日本的“社会”一样,乃是中国的新
                 知识人在新旧秩序转变之际所构想和追求的一种“根本和终极的原则”“根本性的社会团结”⑤,因
                 而是一个充满正面色彩的概念。但与近代日语中的“社会”不同,也跟严复等人推崇的“群”不一
                 样,中文里新兴的“社会”概念,却没有摆脱旧式“社会”一词背后那种官方或者精英居高临下的视
                 角和轻蔑贬抑的态度,也没有甩掉罗存德《英华字典》里society —词的部分中文释义所关联的另类
                 意象,在内涵和观感上不无暧昧之处。这种暧昧特征,主要体现为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
                 背离乃至内在紧张关系。
                     首先,新的“社会”概念指向的是一种理论上的目标,被视为代表着时代变革的不二方向,而且
                 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承载着国运兴衰的重任。1902年,江苏盐城一位士绅提出救时建议:
                 “非效东西各国,多立社会不可。社会者,所以合众人之才力、心思、议论而为一事,以免势涣力薄



                    ①   《论社会》(译大阪朝日报西十二月初十),《时务报》第17期,1897年1月13日,第23 —24页。
                    ②  《社会学新义•论社会大义》,《东亚报》第1期,1898年6月29日,第1页。
                    ③  有贺长(:《论国家社会之干系》,《亚东时报》第21期,1900年4月28日,第14*15页。
                    ④   《新释名一 •社会》,《新民丛报》第50期,1904年7月13日,“附录”,第1—3页。氏处所说f"人2”,"与法律上、伦理
                 上之所谓人2者不同",“即在宇R万有中特具人之所以为人之性质条件者是也”。
                    ⑤   冯凯:《中国“社会”:一个扰人槪念f历史》,孙江、陈力卫主编:《亚洲槪念史研究》第2辑,第113页。
                  1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