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三期
P. 158
李 林/学校市:民国时期一种“学生自治”的实践及得失
者所盛称的产生了巨大成功和拥有美好前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争议。经过1890年代
的酝酿和兴起、1900年代的盛行和争议,到1910年代中期以后,学校市制度在美国渐趋式微。
学校市制度在美国兴起及盛行的年代,中国尚处于帝制之下。学校市制度的基础乃共和政体
及三权分立,与晚清的政治、社会并不相契。民国肇建之后,此类制度才可能有其合法的生长土壤
和发展空间。基尔在1913年的著作中称,其好友已在中国部分学校推行“学校共和国”制度,但未
提及学校市在中国的推行情况。①目前所见国内较早系统介绍学校市的文字,为1917年发表于
《教育杂志》的《学校市之组织》一文,从生徒自治、宪政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通过译介康涅狄格州
《阿塞奈尔学校市宪章》,介绍美国学校市的组织,兼作审慎的前景展望。②此时,无论是在学理还
是实践层面,学校市在中国都尚未受到普遍关注。
其后,学校市制度开始在中国部分学校零星试行% 1918年秋,上海市立旦华学校开始试办学
校市,得到江苏省教育厅视学的嘉奖③,并在报刊公布其组织法。④此外,浙江嘉兴秀州中学也是
早期办理学校市较有成效者。191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窦维思(Lowrg Davis)出任
该校校长,倡行生活化、社会化的教育理念。窦维思在哥大时已知悉学校市制度,1919年他从美国
再次回到中国时,正值学生运动风起云涌,遂在当年引进美国的学校市制度,以杜威“学校即社会”
的理论为其指导原则。⑤当然,这些都只是零星的自主实验。考察学校市在民国时期的制度化展
开,还应观照更加多维的时代背景。
在政治环境层面,民初共和政体建立,为拟构“三权分立”的学校市制度在中国推行提供了合
法性保障%在人事与学理方面,中国留美学人渐次归国,引领教育、文化潮流,使得“输入学理”成
为可能。在此背景之下,1919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有关革新学校教育方法提案的决
议指出,应当“教学生组织学校市、学校共和国等,练习公民自治”。⑥而在更宏观的制度层面上,上
述因素共同推动的1922年“壬戌学制”,其宗旨多与学校市及其倡导的儿童本位、公民自治等精神
密切关联。⑦次年发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中,将小学修身科改为公民科,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和社
会的关系,以“启发改良社会的常识和思想,养成适于现代生活的习惯”⑧,更为学校市的推行提供
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当然不能忽略的是,五四前后杜威、孟禄等先后来华,宣扬“进步主义教育”
所倡行的社会化、生活化教育理念,也为学校市的推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舆论氛围。
学校市制度传入中国之后,各地学校因应具体情况,或新创学校市,或就原有的自治会、学生会
等进行改设,或与其他学生自治组织如公仆会、新村等并存,其具体架构以及部门名称颇有差异。
常道直通过实地考察,指出当时学校市及类似组织“几于成为一切新式小学之一必要设置”⑨;马国
良基于其推行学校市的实践,认为诸种学生自治形式中,学校市沿用较多、较久,因此被发现的缺点
① Wilson L. Gill, A Nee Citizenship: Democracy Systematizeb for Moral anb Civic Training ( Hanover, PA. : Anthony Panting
Compan., 1913" , p. 65 , 191.
② 天民:《学校市之组织》,《教育杂志》第9卷第7号,1917年7月,第124—130页。
③ 《学校近事两则》,《申报》,1919年1月13日,第3张第10版;《奖惩学校之厅令》,《申报》,1919年3月23日,第3张第11版。
④ 《学校市组织法(上海市立旦华小学校)》,《教育潮》第1卷第1期,1919年4月,第94—101页。
⑤ 窦维思(Lowra Davis):《嘉兴秀州中学“学校市”概况》,《教育与人生》第33期,1924年6月,总第396—397页。
⑥ 《革新学校教育方法案(函各省区教育会)》,邰爽秋主编:《教育参考资料选辑》第2集,教育编译馆1934年版,第22页。
⑦ 噱鑫圭、唐良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8 —1009页。
⑧ 《小学公民课程纲要(1923年)》,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⑨ 常导之(常道直):《参观杂评》,《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季刊》第1卷第2期,1930年6月,第76页。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