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三期
P. 162
李 林/学校市:民国时期一种“学生自治”的实践及得失
组织与行政》,亦列举学校市等自治的主要形式,并提示注意事项。①经教育部审定的《新师范教科
书各科教学法》,在公民社会科教学指导中,也将儿童参与学校市投票作为五、六年级获得选举知
识及公民知识之教学实例。②组织实践与知识授受之间,彼此联动。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学校市制度的引进和推行,民国时期出版的许多重要辞书均为此专设词
条。在教育辞书方面,1928年版《中国教育辞典》收录了“学校市”词条,其释文是:“各学校每为训
育之方便,采用市之组织,以训练学生之自治能力,称为学校市%校中关于学生自治范围内之事项,
亦如市政府之形式,分部办理。惟须由教师随时指导之,以资收获训练之实益耳。”③1930年版《教
育大辞书》中,编译更为丰富的内容解释“学校市”(School City),除介绍其起源与组织形式,还指出
施行学校市的利益。④庄泽宣所编《英汉对照教育学小辞典》亦有收录,对应英文为School cO/s%⑤
综合辞书亦多有收录“学校市制度”词条% 1936年初版《辞海》收录“学校市”条目,释文与《中国教
育辞典》基本相同%⑥同年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增订版中,该词条释文与《辞海》内完全相同%⑦
综合性外文辞典亦收录有“学校市制度”词条% 1930年版《中华汉英大辞典》,以“学”字开头的词
条仅有44条,却也收录了“学校市”,英译“School-city”,并附注“a studeni organization”⑧;1936年出
版的《华英德法词典》也有“学校市”词条,并附对应英文school-city,德文die Schulstadt,法文la ville
dUcole%⑨辞书作为某一时期专业知识的“规范载体”,其词条的重要性和象征性不言而喻% “学校
市”词条在民国时期的主流辞书中频繁出现,足见该制度的影响之广%
此外,由教育专家、教育组织及教育报刊等形塑的知识氛围,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19—
1921年杜威在华讲学期间,数次提及学校市在中国的实践%杜威总体肯定学校市制度对于训练国
民、推行自治的好处,也提醒应注重其精神而非徒重其形式%⑩1921年,在华访问的孟禄与苏州教
育界人士座谈时,亦论及组织学校市、学校省、学校国等,“模仿地方制度,以养成其有公民之资
格”%⑪此外,《教育杂志)1917年曾对学校市制度有过译介;《松江教育杂志》1922年发表的教育
小说和听讲笔录,高度肯定学校市养成学生自治能力的价值。⑫专业团体亦积极推介学校市制度%
如1924年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在分组会议上专门请秀州中学校长窦维思宣读关于
学校市的论文,介绍办理经验%⑬又如1926年江苏中等教育计划委员会委员黄炎培、朱经农等发
布报告,其中论及组织学校市的必要性和意义%⑭这些出自教育专家和精英人士的主张,经过专业
教育刊物以及《申报》等媒体的传播,对于形塑关涉学校市的“知识氛围”具有关键的导向意义%
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市制度的推行,以及社会各界对该制度的研究、诠释和报道,整体
① 饶上达等编:《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中华书局1925 •版,第136—140页。
② 曹刍:《新师范教科书各科教学法》,I华书局1927 •版,第174—175页。
③ 舒新城、余家菊等编辑:《I国教育辞典》,I华书局1928 •版,第988页。
④ 唐钺、朱经农、高觉敷编纂:《教育大辞3》,第1514页。
⑤ 庄泽宣编:《英汉对照教育学小辞典》,民-3局1930 •版,第125页。
⑥ 舒新城等主编:《辞海》上册,中华3局1936 •版,"寅集”,第21页。
⑦ 舒新城主编:《中华|科辞典》,1华3局1936 •版,第1059—1060页。
⑧ 陆费执、严独鹤主编:《I华汉英大辞典》,I63局1930 •版,第170页。
⑨ 王安国编:《华英德法词典》,:务印3馆1936 •版,352页。
⑩ 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民洽主义与现代I国: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版,第116、433页。
⑪ 陶6知:《孟祿博士与苏州k育界之谈话》,方明主编:《陶6知全集》第6卷,&川教育出版社2005 •版,第732—733页。
⑫陆洪生:《(k育小说)学校市》《学校市在k育上有什么价值》,《松江k育杂志》第24期,1922年6月,“余兴”,第4—8
页;“记事”,第6—8页。
⑬ 《I华k育改进社年会S),《申报》,1924年7月10日,第2张第7版。
⑭ 《江苏I等k育之新计刘》,《I华基—kk育季刊》第2卷第2期,1926年6月,第88—89页。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