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三期
P. 70

韩祥/庚子之后制钱铸造体系的规复与解体


                     面对庚子后严重的钱荒危机,清政府被迫进行钱法改革,除鼓励各省开铸铜元外,还重建中央
                 铸局,恢复当十大钱的铸造。1905年京师发生小额通货危机后,清政府采取停铸并回收大钱、改铸
                 六分制钱、倡导地方铸造一文新钱等系列措施来推动铸钱。至1907年,京师基本实现六分制钱与
                 铜元并行流通的币制规划,地方也出现了广东有孔一文制钱与湖北无孔一文铜元的实践与竞争,而
                 前者成为政府推广的典范。由此,传统的制钱铸造体系得到初步规复。

                     但随着各省对铜元余利的倚重与货币本位制改革的推进,朝野人士亦在1907年对主辅币关系
                 形成新认识,即铜辅币需脱离市场比价,专与银主币“一元”挂钩,按十进制折算,制钱“一文”不再

                 作为折价基准,铜元超越制钱被纳入主辅币设定% 1908年,一文铜元也逆转一文制钱成为推行全
                 国的一文新钱。此后,铜元取代制钱成为钱法改革的中心,钱法改革亦开始从属于本位制改革,政
                 府原有的银钱并行、分层开展的改革观念已转型为统筹划一、建立银本位%

                     虽然宝泉局在1909年改铸宣统制钱,但其流通已逊于一文铜元,且亏折严重,铸量不大% 1910
                 年,确立银本位制的《币制则例》将制钱排除在外,“一文”单位亦由新铜元涵盖,故清政府批准裁撤
                 宝泉局、停铸制钱% 1911年八月,随着裁撤宝泉局的善后事宜基本完成,中国传统的官方制钱铸造
                 体系全面瓦解。①同时,历经泛滥与衰落之后,民间私铸制钱活动在宣统朝进入消亡期。因此,无
                 论官方制钱还是民间私钱,相关的铸造活动到1911年已全面停止,这标志着自秦以后运行两千余
                 年的传统铸钱体系最终解体。
                     不过,虽然铸造与供给中断,但民间旧制钱与私钱存量极大,至民国初期仍广泛流通,其与铜元
                 的长期博弈对城乡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故小额通货的流通与更替是考察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
                 个重要视角,需引起重视。


                                                                                   (责任编辑:潘晓霞)


































                    ①  尽管民国初年云南、福建等地曾少量铸\"民国通;”"福建通;”等铜钱,但已脱离国家币制,属于地方6为。华光普主
                 编:《中国古钱目录》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版,第1836—1837页。
                                                                                                      69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