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三期
P. 74

&忧支释寃           2020年第3期


                     蒋梦麟在游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五个城市,阅读50余种新出版物后,归纳当时思想
                 界的特点,最明显的便是当时全国的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
                 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若非真金,无论中国铜、外
                 国铜,都被这个’疑火’烧熔”。他还补充说明,他的意思“并非说他们思想革命的人,不要西洋输入
                 的思想;他们的意思,以为西洋思想进来,也要去问他究竟什么一回事。不肯盲从讲赫胥黎、达尔
                 文、密勒的一班人。盲从'物竞天择’和盲从’三纲五常’的,是犯同一个毛病”!①十多年后,伍启
                 元对这一时期的总结也印证了蒋梦麟的观察,他说:“欧战叫醒了一般人的迷梦,物质文明被许多
                 人宣告了破产。于是国中许多学者,都要把中西文化拿来重新估价,重新比较。”②蒋、伍观察到的
                 五四新思潮有一明显的对古今中外都置疑及重新估价的倾向,显然与一般认知中新文化运动只重
                 估(且侧重破坏)中国传统价值,有不小距离。③
                     中西新旧是近代中国的核心论题,而欧战结束恰是中国思想界对这一论题看法的转折点。在
                 言论中,尊西趋新势力虽大,但已不再具有类似“政治正确”的独尊地位,充满解放意味的重估之风
                 逐渐兴起。正如王汎森指出,“五四前后的思想世界出现了一种双重危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皆
                 面临危机”。④“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在中国思想界的提出正与此思想语境密切相关。
                     1919年11月,胡适在讨论“新思潮”时,将其分解为四个方面,“研究问题” “输入学理”与“整
                 理国故”为手段,“再造文明”则为其目的。其中,“输入学理”与“整理国故”代表着他对中西文化
                 的态度。⑤其实,《新青年》派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曾非常鲜明地持续表达尊西趋新与反传统的态度。
                 其中,陈独秀的论述广为流传,可为代表。他提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
                     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对陈独秀及当时不少《新青年》同人而言,“欧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调和两存,只能取其一,
                 “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
                 入之欧化为非”。⑥值得注意的是,非中(传统)即西(欧化)能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他们只有这两
                 个选项,即“道出于二”。胡适也是在引用陈氏这一论断后,认为“这话虽然很简明,但是还嫌太
                 笼统了一点”,所以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即“评判的态度”一“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
                 与不好”。⑦其实,相较而言,陈独秀肯定欧化、德先生、赛先生,否定孔教、旧伦理、旧政治、旧艺
                 术、旧宗教,表述清晰明了,好与不好早已估定;反而是胡适的表述,对中、西均估而不定,留有


                    ①  蒋梦麟:《这是菌的生长呢还是笋的生长》(1919年11月),曲士培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第 144—145 页。
                    ②  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现代书局1934年版,第93页。
                    ③  罗志田已注意到此一想象。参见罗志田《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近代史研究)2010
                 年第3期$
                    ④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主义-与近代私人领域的政治化》,《思想史》创刊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
                 公司2013年版,第98页。
                    ⑤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1月),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1卷,第698 —699页。
                    ⑥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15日",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10页;陈独秀:《答佩剑青年(孔教)》(1917年3月),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
                 页。
                    ⑦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1月),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1卷,第692页。
                  72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