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三期
P. 87

周月峰/折中的“重估”

                 二者皆未有当于绝对之真理”。①但因三人表述时的时空不同,对手方有别,故各有怀抱。张;贬
                 欧化实有抬国故的一面,暂不论。与蓝公武相似,胡适文中提到的《纯粹理性的评判》《全民政治
                 论》《赢余价值论》都来自西方,故此处的“一切学理”,恐怕也已多指“新自西方输入之学说” %不
                 过,他们所针对的西方学说又有所不同,蓝公武针对“自由、平等、共和、民本”,多属胡适所说“一九
                 一七年以前的西洋文明”;胡适数次提到《赢余价值论》,表明其最为针对当时逐渐兴起的马克思学
                 说,属“方来文明”,也即马克思、克洛泡特金等种种“主义”。可以说,胡适既主张输入西方学理,但
                 又主张重估西方学理,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两个不同的“西方” %对前一个“一九一七年以前的西洋
                 文明”,确实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已经/估定’,只需输入即可”;但对后一个“方来文明”的西方,不
                 止要重估,且倾向反对%在这一层面上,胡适“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含义中,本具有既重估国故,
                 又输入“西方”,更重估“西方”的多重性,甚至可能还更侧重于后者%
                     总之,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虽暗藏自己的主张,但因要统合种种新思潮,回应此前争议中
                 的质疑及新兴的“主义”,又需接续《新青年》的老话题,故不能将心中的重估结果直白说出,不得不
                 在表述上以开放、折中、笼统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来概括新思潮的精神%


                                                          余论


                     欧战之后,在侧重“重新估定”中国传统价值之外,“对古今中外都置疑”的观念已逐渐流行%
                 后来潘广鎔说,新文化运动“最先冲破封建制度防垒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化%以后是各种的新潮,
                 像洪水一样,灌注到中国来”%②“最先”与“以后”将运动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比较单一的
                 趋新(欧化)与反传统一被稍后叙述为重估国故;后期正是在“重估”的风气中,“不但把我国固有
                 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其实重估的侧重点已在西方一这
                 正是胡适他们所回应的%并且,五四学生运动之后,又兴起了种种“主义”%胡适的前后态度虽比
                 较一以贯之,但针对的对象已变%他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语境及具体的争论中提出“重新估定
                 一切价值”%对胡适而言,这一口号有着丰富层次与多重含义:他暗藏自己欧化与反传统的主张,
                 同时回应欧战后“重估”的质疑,并针对新兴的“主义”,进一步借“研究问题”来重估“输入学
                 理”一“用批判的精神,检讨输入的学理”③,且侧重后者%
                     同时,“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本有作义与诵义之别④,在解读时,不应以胡适一人或一派的作义
                 代替了时人的诵义%其实,若概述新文化运动的整体色彩,则这一口号在舆论界的流传及被如何理
                 解至少同样重要%这一口号看似无所偏向,但在每个人的使用中,又几乎可以任意偏向:它既可以
                 针对国故,又可以重估西方(欧化),还可以重估更新的西方(“主义”);估定的结果,既可以肯定,
                 也可以抹煞%正因这一口号可以如此多重解读,才能统合新文化运动中种种不一致的新思潮,为各
                 方所接受,广为流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在流传中的多重性折射出新文化运动中那丰富多歧的


                    ①   张炫以\-为喻,“将来之新F)为新-,国故犹败布,欧化犹破-”,东西F)都只是遥-之:料,"为\新-故,破-固
                 不可B,败布亦所当;。败布与破其能为新-则一也”。张炫:《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国故》第3期,1919
                 年5月,第2页。
                    ②  潘广p:《〈中国新F化运动槪观〉序》,伍启元:《中国新F化运动槪观》,第1页。
                    ③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注》,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版,第347页。
                    ④  吕思勉在讨论《诗经》时曾提出"作义”"诵义”之说,他说:"何谓诵义? B义是念它的人,把它当作什么意思的。何谓作
                 义?作义是做它的人,怀着什么意思去做f。”吕思D:《论〈诗〉与歌G》,《吕思勉全集》第12卷,"论学丛稿”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版,第 805#807 页。
                                                                                                      85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