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五期
P. 100

蒋宏达/晚清板晒技术与余岱私盐


          占杭嘉湖和“苏五属”的市场空间,并向长江腹地渗透。与之相表里,岱山和余姚两地的板晒技术
          获得了长足发展,盐板数量迅猛增长。
              不过,价格优势本身并不足以构成余岱私盐向“苏五属”等地倾灌的充足理由。余岱私盐的兴

          起与咸丰、同治年间两浙盐政制度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为获取盐利以
          供应军需,两浙官府采取了各种权宜策略。这些战时举措突破盐法成例,为私盐的扩张提供了便
          利。战后,两浙食盐运销又经历了从“抽厘'倒“票运”再到“纲运”的演变。这种向战前盐政旧制
          复归的现象与余岱私盐勃兴的现实之间形成悖论性的反差。实际上,“票运”和“纲运”的实施过程

          正是官府在无力控制余岱私盐泛滥的情况下,一步步将食盐市场的管理权责让渡给盐商的过程。
          与之相应,发生在“苏五属”的“复引”和“复地”问题则是盐商借助官府力量扫除余岱私盐流通障
          碍、建立和巩固自身市场空间的行动。在将余岱私盐倾销至长江沿岸淮盐引岸的过程中,盐商更将

          洋人势力和条约体制的有利因素拉入到自己的运销活动中,进一步挑战了清朝官宪的缉私能力。
               当清朝官府意识到自己无法在食盐销售市场控制余岱私盐的蔓延时,它们又将管制的焦点转
          移到食盐产地,企图通过控制岱山、余姚盐场的盐板数量来限制私盐产能。不过,由于任事官员不
          能有效应对地方上复杂的地权和人群关系,减板、毁板的目标无法轻易达成。即便官府曾在短期内

          凭借政治强力销毁余姚盐场的大量盐板,但其后续的危机处置却又撬动了当地的地权结构,为板晒
          的持续扩张进一步扫清障碍。
              板晒技术扩张、余岱私盐泛滥的同治、光绪年间正是以洋务自强为中心的“西法模仿时代”。①

          在有关19世纪清朝地方军事化的著作中,孔飞力(Philip A. Kuhn)曾将同光年间作为中国传统国
          家制度走向解体、近代社会开端的时间。他认为,从此以后这个老大帝国赖以统合的机制不可挽回
          地走向了崩溃,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再也无法按照旧有的模式重建起来。②这是从社会组织和
          思想构造层面引出的问题。从物质层面来看,轮船、枪炮、机器、铁路、电报等西器无疑构成这个时

          代最为突出的景观,并在后世历史书写中成为近代初始的“器物”表征。这一系列西器的传入和推
          广使整个国家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冲击,并不可避免地引发制度和思想上的震荡。显然,
          本文讨论的板晒技术和余岱私盐并不具有这样鲜明的近代色彩,但清朝官宪处置过程中不断显露

          出的左右支细,“纲法”“引盐”等旧有的制度名词被重新启用而实质内容却被掏空、扭曲的过程,则
          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传统不可复归的趋势:清王朝不仅在西法模仿上步履维艰,在旧物处置上也已
          捉襟见肘。



                                                                                      (责任编辑:潘晓霞)




















             ①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16页。
             ②  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11页。孔飞力此书中
          将起始的时间确定为1864年,也就是太平天国被镇压的年份。
                                                                                                            97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