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五期
P. 20
&成史屠寃 2020年第5期
竞争中的作用,但尚未使用“国货”一词,更多使用的是“土货”一词,认为劝业会可起到抵制外货
(洋货),发展本国土货的作用。到民国建立后泯族国家意识空前增强,博览会事业中“国”的观念
也更加明晰,“国货”的概念开始流行,各种“国货展览会”也随之不断举办。①
但到底什么是“国货”?很长时间内国货概念并不清晰,有各种各样的定义。直到1928年9
月,国民政府工商部方正式公布了《中国国货暂定标准》,明确定义了国货的四项原则:一是资本,
股本必须全属国人;二是经营,经济权、营业权、管理权应属国人;三是原料,应充分采用国产原料;
四是工作,应充分雇用本国工人。根据这四项原则,又将国货分为六等,分别制定了具体标准。②
但真正执行起来,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极不易把握,作为折中,把外国在华经营的工厂,雇用中国工
人、采用中国原料所制造的产品称为“参国货”。于是有了洋货(外货)、国货、参国货三类物品的
划分。
尽管国货的概念并不清晰,但并不妨碍1929年西湖博览会实质上开成了一次国货大会,成为
当时国货运动的重头戏。西湖博览会明确规定,所征集的出品,除外国参考馆外,必须一律是“国
货”。国货的定义也变得相对简单,规定,“出品以国货为限,出品人以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限”,突
出了国货的关键在于“国人经营”,即经营主权在我。但同时又规定,作为展品的国货应有“很广的
销路”,“有供参考和改良的价值”。③在经济及政治内涵基础上,又为国货添加了“品牌”的内涵。
一些本属各省穷乡僻壤的地方物品,也因被标上“国货”而一跃成为国家品牌。④
其次,博览会上,物品自身的内涵往往又经过科学的抽象而更趋丰富,科普教育成为“格物”的
利器。
南洋劝业会和西湖博览会将展品范围从实物性展品扩充到范围更广的文化 、教育展品,是有其
考量的,这就是要向大众进行科学普及工作,将科技知识变为更为广博的大众知识,“人民常识之
深浅,关于一国盛衰甚大”。⑤对科技知识在近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已有清晰的认识:
“中国的出产物,向来很多……可是永远的故步自封,纯靠着传统的人力方法来制造,而不向科学
方面研究,所以逐渐的淘汰……至于他们(外国)能够后来居上、喧宾夺主的原因,也就是科学的力
量,能利用基本工业的所赐。”⑥
在南洋劝业会上,人们已经意识到,科技与实业教育的缺乏正是中国实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
有人论述教育与工艺的关系,指出,“教育者何?造人而已,造之使有人格而已,故教育家与工艺家
一也。工艺家造物,而教育家造人。工艺家日取新法新理以造物,则物质日进于文明;教育家日取
新法新理以造人,则精神日进于文明”。⑦南洋劝业会教育馆陈列的各种科学教学仪器颇多,如物
理器械即有50余种,涉及力学、声学、热学、电磁等各领域。⑧此外还有“苏州农业中学堂动植物标
本,及各种机械图。又江南高等学堂之双摆电动器滑车及各种制作;又某君发明不用镜之照相 。或
仿造发明,皆有可观”。⑨这些所陈列的物品标本和仪器,在普及科学知识上起到了宜观的媒介作
① 参见马敏、洪振强《民国时期国货展览会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② 《工商部为中国国货暂定标准致国民政府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
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42—744页。
③ 《西湖博览会征集出晶细则》,《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七),第530—531页。
④ 参见葛凯《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第219页。
⑤ 叶曾骏:《吾人对于博览会应有之认识》,《西湖博览会日刊>,1929年6月11日,第1版。
⑥ 《西湖博览会参考陈列所参观指南》,《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四),第549页。
⑦ 《柳翼谋演稿(社会的人类教育)》,《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部乙(内编),第16—18页。
⑧ 我一:《教育馆》,《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二),第26页。
⑨ 李文权:《南京博览会各馆游记》,《中国实业杂志》第5卷第1期,1914年1月1日,第126—127页。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