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六期
P. 145

吴巳英 / 早期 Pragmatism 中 文译名 的变迁


              胡适之所以提出以“实验主义”翻译pragmatism,按胡适的话来说,是为了提倡“科学实验室的
          态度”;依叶青、李季所言,是为了“沾点科学的气味”。而叶青、李季要驳倒胡适,也是从“科学”入
          手,批评他“冒充科学”,附会“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双方立与破都是从“科学”入手,都在努力把

          自己信奉的“主义”打造成“科学”的理论。两者都是中国近代科学主义话语的体现,“科学”俨然
          就是“真理”的代名词。
               当下在中国提到pragmatism,如非特指胡适的思想,一般都采用译名“实用主义”,曾与之分庭
          抗礼的“实验主义”已悄然淡出历史舞台。据笔者的考察,这一现象并非始于1930年代马克思主

          义者开始集中批判pragmatism之时,也非始于1950年代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毕竟批判中必然会
          用到对手的术语,而是与1987年刘放桐发表《重新评价实用主义》以及随后1988年召开全国实用
          主义讨论会大致同步。这两个事件是中国实用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①当时的学者可能有

          意与以前胡适倡导的实验主义区别开来,开始弃用“实验主义”,无形中巩固了“实用主义”这一译
          名的地位。


                                                                                        (责任编辑:薛刚)












                             《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
                                    齐锡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版,138元

                   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关系,不但使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和西方强国形成实质性的
               政治军事合作,而且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四年中,帮助中国从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半殖民地国家跃升
               为世界四强之一。这个变化如何产生?其过程有怎样的特色?中美两国处理同盟关系的基本态度有
               哪些不同?二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对于同盟关系的效率产生何种影响?本书基于中文和英文史料,重新

               全面梳理战时中美军事合作关系,以期能够建立一个新的史实叙述。作者认为“互动”是中美同盟关
               系最重要的本质,而本书的目的即是要把这些关系以动态的方式显示出来。本书在写作中使用了许多
               以往英文著作所忽略甚至有意规避的史料,以期向读者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去分析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和
               复杂性。






















             ① 参见刘放桐《再论重新评价实用主义一  —兼论杜威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同一和差异》,《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第4页。
                                                                                                           141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