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170
瞿艳丹/影印存真:中国近代的坷罗版印刷技术考
宝》之事在 1908 年已有眉目,也已有读者知晓"两罗版精印"的概念 。
不过,主持复制《石室秘宝》的罗振玉却很少使用到罗版一语,而多用玻璃板(玻璃版、玻理
版) 。 罗振玉是国学保存会成员,曾为《神州国光集》搜访图文 。①辛亥后避居日本京都,其间以两
罗版复制大量资料 。 罗振玉致友朋书信中 常涉及图书影印,如 1914 年 2 月 21 日致宝熙信云玉
近与王静安兄考订英人所得敦煌古简,编为 《 流沙坠简》兰种,共六卷,关于考古,所得至宏 。 惟尺
寸较大,玻理版印价益昂,勉印百部 。 全书一百余页,原简用玻理版,考释则用 金属版 。 " ②在罗振玉
心目中,玻璃版最适于影印资料,特别是图像资料,且比起东京的印工,他更信赖京都的小林忠治
郎 。③ 不过,当时国内购书者多认为罗振玉以两罗版印刷的书籍价格太昂,罗氏遂有"购书者不知
印书者甘苦如此"之叹 。④
综上可知,呵罗版一词诞生之初,尚有玻璃版、亚士泰布、坷珞泰布等多个译名 。 清末民初,这
项技术主要用于图像复制 。 译名"两罗"之流行应考虑到清末知识人多有精通佛典者晚清所谓
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 。⑤ 呵罗版这一译词最初主要由有正书局使用,同时期其他机
构并未使用这一译词,由不同的译词亦可推知影印事业背后存在的不同群体 。
二、两罗版之不可尽信
有正书局的"中国名画集外册"系列封面多强调"两罗版精印但当中不少画册并非到罗版,而
为网目铜版,即 "halftone process" ,是一种凸版印刷技术,复制效果逊于两罗版 。⑥ 如 1920 年8 月第 4
版《汤雨生全家夫妇子女画山水花鸟仕女草虫合册} ,虽称"呵罗版精印但实际只是印制粗糙的网目铜
版。 又如 1922 年 12 月初版的《 明方密之画四妙图} ,亦称"呵罗版精印但当中仅四纸为呵罗版,其余皆
为网目铜版。 故有必要对自称坷罗版印刷的画册重加考察,检验其是否真的使用了这一技术。
检验到罗版最简便的方式是以放大镜观察图像,如放大后无网点,则为两罗版;若放大后有网
点,即网目铜版 。 1914 年,旅居日 本、与狄碟贤有往来的立宪派人士李平书出版了《平泉书屋呵罗
版印古画第一集》 。⑦ 细验原本,放大镜之下图片网点明显,乃网目铜版 。 这类名称与实际技术之
间的扭据大量存在,说明书画爱好者很钟情呵罗版这一译词与技术,无论技术是否名副其实,用该
词语总能传达出"复制技术精湛"的印象。 这种真假相错的现象也意味着读者一方可能对坷罗版
技术并没有准确的理解 。
除了以不如两罗版的技术冒充的现象之外,还有另一情况,即将同罗版描述成优于坷罗版的新
技术 。 神州国光社在广告中强调亚士泰布"是比"呵珞泰布" (呵罗版)更精致的印刷技术 。 试
检清末民初神州国光社的几种出版物,多有称"亚士玻璃版"者 。 其中《柳如是山水册》后所附广告
提及"亚士玻璃版"的制法及特点本社创始,用亚士玻璃版精印画片,其纸墨印刷,色色精工,久
① 邓实: { 幸叶,国学保存会精印: { 神州国光集》 第 l 集,神州国光社 1908 年版。
② 罗振玉: { 致宝熙函 >> ( 1914 年 2 月 21 日 ),王贵忧、王大文编: { 可居室藏书翰 · 罗振玉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 17 年 版,第
70 页 。
③ 罗振玉: { 致邹安函 >> ( 1916 年 9 月 5 日 ),王贵忧、王大文编: { 可居室藏书翰 · 罗振玉 >> ,第 22-24 页 。
④ 罗振玉: { 致宝熙函 >> ( 1913 年 10 月 29 日 ) ,王贵忧 、 王大文编: { 可居室 藏 书翰·罗振玉 >> ,第 64---<í6 页 。
⑤ 梁启超: { 清代学术概论>> , { 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二十四,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73 页 。
⑥ 网目铜版的制作原理,是拍摄之际在制版照相机里置入布满格状线条的网屏,光线经镜头、透过网屏上的细小格纹,将所
摄物象析作细点而成像 。 刘宇珍: { 照相复告'1 年代里的中国美术: (神州国光集〉的复制态度与 文化表述 >> ,台北, { 美术史研究集
刊 》 第 35 期, 2013 年 9 月,第 2 11 页 。
⑦ 李平书编: { 平泉书屋巧罗版印古画第一集 >> ,出版者不明, 1914 年 。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