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6

2022 年第 5 期


                               亡载道,迁至山间者逐年增加。 其职业除伐木为薪外,唯事垦种。 不数年唐河上游之山悉告濯濯。
                               一逢大雨,水泥骤下,万流俱集”。             ①  1936 年,日本调查人员也指出,冀西唐河等河上游“诸山皆无
                               树林,不能涵养水源,遇大雨不能保持水分。 是故本地诸川,平时并不总能看到水流,雨季水量增加

                               又会淹没两岸农地,屡屡致灾”。             ②  而每当滩地水灾后,滩地民众又会选择到上游山地伐木、垦荒,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灾发生的风险,形成生态恶性循环。
                                   冀西各县处于山地与平原交界的太行山东面迎风坡,是华北地区主要暴雨区之一,加之河流上
                               游地区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清代以来滩地水灾频繁发生。 竺可桢 1927 年的研究表明,近三百年
                               河北地区水灾发生的次数与前期相比明显增多,而“山岭和平原交界的地方”是水灾最多的地方之
                               一。 ③  光绪十三年(1887)冀西大水,此后滩地“无隔岁不冲之田,无一年无成田之事。 至民国六年、
                               九年、十三年、十八年水害尤大”,于是滩地水利之乡,反成灾害屡见之区。                                ④  频发的洪灾使得滩地
                               不断被“水冲沙压”,雍正以后大量稻田不得不改为旱田,“水旱互易”式滩地种植制度也就不能维
                               持久远。   ⑤  此后,随着流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社会环境的动荡,以及在旧的生产关系制约下,滩地
                               修护日渐窘迫,冀西滩地无论是水地还是旱地均逐渐萎缩。 民国《平山县志料》记载:“自清雍正初
                               营田制兴,沿河开垦滩地甚多。 至乾隆末年,河水涨发,冲坏地亩无数。 自此以后,屡修屡冲,今所
                               存不过十之二三,余皆一片沙碛,多半不堪承种。” 阜平滩地也同样如此,“近数十年以来,水患频
                                                                           ⑥
                               仍。 昔日肥沃之滩渠,多遭冲洗。 桑田沧海,今昔异势”。                       ⑦  究其原因,一是水灾频发使得修滩、护
                                                                                                               ⑨
                               滩工程日益艰难,而“穷人们没力量,想修也修不起”。                      ⑧  加之近代以来滩地地权日益集中 ,贫农、
                               雇农担心所租滩地不知“什么时候会被地主拿了去”,也就不太关注修滩、护滩问题。 二是地主和
                               “有钱有势”者虽有能力修滩,但却乱修滩、“各管各”。 不仅连片滩地长期修不出来,而且滩地土
                                                                                ○
                                                                                1
                               地、用水纠纷不断,以至于流行“想打官司种稻地”之谚。                       0
                                                    二、 滩地开发与治理的方法、技术和制度变革


                                   一般来说,持续的生态退化会加剧贫困,黄宗智就认为,频繁发生的包括洪涝在内的灾害所加

                                                                                                    1
                                                                                                    1
                               剧的贫困是形成冀鲁西北平原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之一。                                    ○  但是,全面抗战以
                               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滩地群众通过持续的政策、技术、财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制度变革,不
                               断加强对河滩地的环境管理与治理,冀西滩地逐渐恢复,成为晋察冀边区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一)修滩与护滩:滩地恢复与治理
                                   1937 年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领导地位的日益巩固,以及减租减息、统一累进税等
                               政策的执行,冀西地区阶级关系、地权状况等发生明显变化。 一方面,地主户数和土地占有量均呈




                                  ①  民国《完县新志》第 2 卷,“河流”,第 232 页。
                                  ②  《河北省农业调査报告(二)》,《北支经济资料》第 6 辑,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天津事务所调查课 1936 年编印,第 11 页。
                                  ③  竺可桢:《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11、114 页。
                                  ④  民国《完县新志》第 2 卷,“河流”,第 232 页。
                                  ⑤  雍正《畿辅通志》第 47 卷,第 81—89 页。
                                  ⑥  民国《平山县志料》第 2 卷,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6 年版,第 11 页。
                                  ⑦  《河北省阜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冀察调查统计丛刊》第 2 卷第 2 期,1937 年,第 123 页。
                                  ⑧  周钓:《阜平滩地英雄李志清》,《晋察冀日报》,1945 年 12 月 30 日,第 4 版。
                                  ⑨  李小民:《阜平县农村素描》,《农村经济》第 2 卷第 4 期,1935 年 2 月,第 91 页。
                                  ○
                                  0
                                  1  民国《井陉县志料》,井陉县史志办公室 1988 年整理重印本,第 30 页。
                                  1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60 页。
                                  1
                                  ○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